在来到简书的第八个月,书写了近11万字的自己,又开始对着屏幕发呆,无从下笔,似乎又回到了不会写的原始状态。
内心有些恐慌。
刚刚结束了写作特训班最后一期的征文更文任务。面对2500-5000字的征文要求,写了那么久的自己内心还是茫然的,历经思考-选题-写文的挣扎后,第一篇文章写到一半无法继续下去,被迫动笔写了熟悉的人物文章。任务完成了,却毫无出彩可言。
不禁想起十多年前的高考,平常自诩学习成绩很不错,却在威严的高考前心虚,两次冲刺都意外失利,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这种临阵脱逃的虚弱,归根结底还是基础不牢固,只是看起来很好。
在文字的世界里,自己依然是这样的“不踏实”。
在坚持日更的时间里,120天的持续输出,自己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不断挤压的时间更是让文章质量难以保证。于是选择了放弃日更,也希望自己能写出更高质量的文章,完成写作特训班的作业。
事实是,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数量减少的文章阅读量确实有大幅的提升,基本都在一千以上,有几篇还达到两千;这跟特训班同学们间的相互支持分不开,却并没有直接意味着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
相反,低频次的文章书写,令自己跟文字生疏了。
不去找借口——没有花更多的时间阅读书籍,没有刻苦地钻研写作的技巧以及勤奋地练习。
很多时候,一些微妙的想法从脑海中掠过,如果深挖下去,是可以形成一篇文章的;却因为下一瞬间的放弃,很快从脑海中流逝。
还记得自己在写作,也有不可错过72小时黄金法则中提到《小狗钱钱》里的72小时法则:
当你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必须在72小时内完成它,否则,你很可能就永远不会再做了。
没有好好抓住一些灵感、想法,美名其曰——用更多的时间去构思精品文章,因为头脑中还有一个小人儿在说话:这么简单的东西写出来是没有人愿意看的,没有阅读量,没有点赞,没有评论,还不如不写。
那就先不写吧,于是放下了写文章的念头,等待、追求所谓的“高质量文章”。结果是,动笔的频次越来越低,内心的担忧也越来越强烈:写的不够好,没有多少人愿意看的,还是不写了。不知不觉中,文字也与自己疏远了。
想起来到简书的初衷,并不是为着成为一名作家,也不是因为自己有着过人的写作才华,简单的书写,才是最初始的动力和慰藉。
这顾此失彼的担忧,实在是不应该。心态平和地去做一件事,热爱一件事,才是坚持本心的舒服状态。
很喜欢看一些简友的文章,分享日常,分享独特的精神世界。文字的魅力,不只在文采,不只在构思,至真至诚也是一种“至高”追求。
巴金老先生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这种来自自身的原始感情,无比珍贵。
才华不是人人可有,感情却是最原始的“宝贝”。
写作八个月,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字之旅,过多的在乎外在的数据成绩如同给自己上了一道枷锁,锁住了文字心灵的窗口,也渐渐堵塞笔尖的流畅。
简单去书写,不担忧,不比较,不自卑,我写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