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有点长的故事
如果说每个人多多少少在某些事情上是有天赋的,那我认为“育儿”就是我的天赋。不过,一个母胎单身说这样的话,多少让人有些不可信,但我却有实战经验,刷经验练手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我弟弟,没错,亲弟的作用就是你用来打怪升级的!
我弟去年高考完,提前被浙大和中科大录取,最后他没有选择浙江大学,理由也很奇葩,他说因为科大老师回他信息很积极,他觉得服务好。好吧,反正报考是你的事,你说啥就是啥!
那段时间我妈被邻居追问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儿子明明小时候学习那么差,咋就突然学习这么好了呢?你到底是用什么方法让他学习变好的?给我们也说一下呗”,我妈倒也是直爽的,直接答:“有个女儿就行”,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我妈这么说不仅仅是调侃,我妈一直认为我弟从7岁开始一直到17岁都是我来培育的
之所以从7岁开始,是因为以前我觉得他实在太菜,根本带不动,直到他七岁上了三年级,有次去我姥爷家,无意间听到我妈和我舅的对话,觉得他还可以再拯救一下
妈:“这小孩没他姐学习好,你平时还要多费点心啊”
舅:“姐,我外甥虽然学习不好,但还蛮聪明的,你让外甥女平时多教教他,肯定成大器”
妈:“怎么说?”
舅:“这次模考,出了道很难的附加题,全班没有一个人做出来,只有我外甥做出来了,所以我感觉他脑子还是挺聪明的,但是基础很不好,因为前面的简单题错得惨不忍睹,就比如说......”
没错,那时我舅是他的数学老师
正是这段对话让我改变了对我弟的看法,于是我跑到我妈面前主动请缨,说:“如果你信我,就把你儿子的学习全权交给我,我绝对能让他成材,不过有个条件啊,就是不管我怎么对你儿子,你都不能干涉”,我妈一听喜出望外,很开明的将此“重任”全权交给我,而后也真的没有干涉过
比如有次我弟在草丛里爬来爬去,衣服上全是土,我妈见状,正打算劈头盖脸的上去“骂”一顿,被我阻拦,“这位夫人,书上说多接触大自然有助于激发好奇心,他在观察虫子,说不定是下一个‘达尔文’呢?说好的不干涉啊”,我妈一听原来这就已经开始培养了,立马上演京剧换脸:“你们慢慢玩,我只负责洗弄脏的衣服”
小孩子都有很强烈的好奇心,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事情也不一样,我是偏文静的,更倾向于看书,我弟相对我比较好动,我是有次在写作业,我开始写的时候看到他在地上蹲着,我写完了他还在那蹲着,这下倒是引起我的兴趣了,不会是蹲在那睡着了吧?(他不是没干过这事),走近一看,原来是在看“蚂蚁搬家”。通过和他聊天,发现他还挺喜欢昆虫这些生物的,于是就想从这方面下手培养兴趣的同时锻炼专注能力,然后再让他慢慢将此迁移到学习上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尤其是专注力培养上,困难重重,观察昆虫他可以不动声色的投入一下午,但一到学习就不行,也想过很多方法,比如把他自己关在房间,啥时候写好作业啥时候放出来。这样有点用但效果却不是特别的好,这个时候意识到主观意识优于客观条件,或许应该让他自己主动去想培养专注的能力。于是我就开始看各种名人传记。时不时的向他讲这些故事,比如他有时候会问我
“姐,我是不是只能做废物了,啥都干不好”
“你今年几岁?”
“七岁半”
“爱因斯坦伟大吗?”
“你在说废话吗?能不伟大?”
“爱因斯坦这么厉害的人,八岁之前还被人当作蠢材呢,你才七岁半,你急啥?天才往往是以笨蛋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世人理解不了他们的脑回路,我掐指一算,你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
“你真的认为我是天才吗?”
“天才不一定,但至少一定是个人才”
他默不作声,若有所思的眨巴一下他的卡姿兰大眼睛,没有再继续问什么,开始埋头写作业
我很喜欢给他讲一些和他哪怕有一丝相同点的伟人的故事,爱因斯坦最多,其次达尔文,大概是经常讲,他开始相信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开始将他们当作自己的榜样,榜样的力量真强大!我有个高中同学和他很类似,后来考上了北大,和我做前后桌那段时间我就很喜欢观察他,别误会,我只是想观察他是如何学习的,日后可以给我弟提供素材,后来我弟上高中,我的这位高中同学自然就成为了他的对标对象,我发现他开始变得沉稳,此时小时候磨练的专注能力开始呈现出比别人更强的竞争优势,他整个高中成绩直线上升,由高一入校时的一二百名到高三校级前五,高考是第三名
榜样能照亮前行的路,或许会在迷茫时少一些徘徊与彷徨,但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我比我弟大五岁四届,从决定带他的那一刻就意味着辅导他功课,有时候我都觉得我比他更清楚自己的薄弱之处,我是指学科。每次考完试就是我最忙的时候,我们会一起一科一科的研究,到底错在了哪里?是知识点不会还是马虎做错了?下次该怎么改进?主要划分为三类:哪些本不该错的题错了?哪些本不会的题蒙对了?哪些本来会的题做错了?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高考结束,算是陪伴了他整个学生生涯
他小的时候,对我所说的话深信不疑,那时候的榜样的力量发挥的作用最大,后来上了初中,我就发现身教变得比言传重要了,他会模仿我,如果只是给他说该怎么做而自己却不做,那是一点用都没有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我变得更自律了,他同样是
很多时候教育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问题,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对孩子多些耐心,在他身上多花些时间,自己先给孩子做出榜样,孩子自然就慢慢改变了。所以发现了没,问题的根源是:自己!如果你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不够自律,不够专注,那么请先问问自己做得怎么样,足够自律,足够专注吗?
以前我也会觉得我弟是由我一点点培养出来的,现在不这么认为了,我们一直是互帮互助,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把彼此当作榜样,一起成长的,而不并不是谁带谁,谁培养谁的关系,只是刚开始引领他正确的入了学习这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