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念之转”的神奇魅力
为了可以想明白,到底自己应该怎么处理与志明的婚姻,若菱听从了老人的指引,前往拜访老人的学生之一—一个工作室的负责人,也正是上次若菱看电影的导读人,那个漂亮优雅的女主播。
当天女主人开设的心理课程名为“拜伦•凯蒂一念之转”。那么,拜伦•凯蒂到底是何许人也?可能很多不曾接触过心理学或相关学科的小伙伴们,对于拜伦•凯蒂并不熟悉。事实上,拜伦•凯蒂是美国著名的心灵导师,享誉世界的心灵书籍畅销作家,“一念之转”理论的创始人,被《时代周刊》称为21世纪的灵性创新者。顾名思义,若菱来到这里,一定是接触与“一念之转”相关的课程。
那么,“一念之转”又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跟随着若菱去体会和理解吧!若菱坐下来,听到老师正在说:“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挑剔很多东西,吃的、穿的、用的,还有自己的亲人、朋友……可是我们却从来不挑剔自己脑袋里的思想。它说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那么,这些思想又是来自于哪里呢?”
其实,我们出生时便有了意识,不然也不会一出生便大哭。无论是因为疼痛还是恐惧,哭都是有意识的表现而已。但是,意识并非等同于思想,思想是大脑对意识的再加工所产生的信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年幼时,我们的思想受父母影响最多,因为他们总是不停地告诫我们要这么做,不能那么做,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我们上学后,老师开始充当我们的人生导师,他们为我们授教解惑,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充实自己,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紧接着,我们终于成年了。在单位,有同事和领导,单位之外有社会其他角色……开始为我们补休那些曾经在成长的过程中遗漏的人生课程。
于是,我们的头脑变得越来越充实,思想也跟着多面、复杂甚至沉重起来……而这些感受,也正是当天和若菱一起上课的所有人的感受。
“这些很多的‘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理想而已。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一面。我们有勇敢的一面,就一定有胆怯的一面。因为这个世界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我们是一个完整的人,不可能只有一面而已。”老师告诉大家,“于是,凡是人们不被允许、没有达到‘应该’的那些特质便被压抑在潜意识里面。这些东西,就被心理学家们称为‘阴影’。它们总是不停地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给我们造成困扰,但是我们并不想去看它们。于是,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策略”,老师接着说,“我们可以用各种策略来逃避这些不安、浮躁、突如其来的暴怒、莫名的忧伤,还有脑海里喋喋不休的‘你不够好’等等。”
随后,老师给若菱留了作业,一个名为“批评你周遭的人”的作业,这让若菱又一次想到了志明,但是她不知道怎么来完成作业。
第二天,老师又告诉大家一个新名词:——“投射”。“比方说,我从小就被教导我应该是一个聪明的人,我也自认为我很聪明,所以我压抑、否认了自己不聪明的地方。于是,我看到不聪明的人的时候,他提醒了我内在不想面对的部分,所以我特别讨厌不聪明的人,对他们没有耐心。”说着,老师把手比成一只的姿势,对着一个学生,然后说:“你看,当我手指着你批评的时候,有几根手指对着我自己?”
很明显,一根手指对着对方,三根手指对着自己。老师说,“其实,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你在指责别人的同时,你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你自己不肯承认罢了!”
紧接着,老师让若菱把自己的作业读出来给大家听。若菱说:“志明很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老师说,“你现在试着把这个句子翻转过来,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志明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不是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若菱试着读出来。
“那么,把志明改成你,你改成若菱,你把句子再读一遍。”
“若菱很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志明。”若菱照念着。
“这句话的真实性怎么样?”若菱闭目沉思,其实是在逃避困窘。她有点儿心虚,因为她知道她对志明的关心也是从她自己的观点出发的,很可能志明对她也会有同样的抱怨。
事实上,老师让若菱感受的就是“一念之转”,拜伦•凯蒂的代表作《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中提出了正如老师向若菱提问的四个问题:
1.那是真的吗?
2.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吗?
3.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4.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即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在不断的反思中,让我们从紧张、焦虑、不安、忌妒、痛苦的心境中得到解脱,使生命当下变得轻松自在。
2. 痛苦其实是自己一手创造的
接着,若菱又找到了老人推荐的另一个学生,一个昔日的女星,现在的豪门贵妇。
若菱不明白像这样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贵妇怎么还有烦恼?事实上,这位女星的烦恼并不比其他人少,甚至看起来鸡毛蒜皮的事却让她曾经困扰得几度想自杀。
女星写下了这样的一组词汇:
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
“其实,痛苦是来自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是你对事情的解释造成了痛苦。”
女星说,“你看,A永远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A,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C出现。比方说,我婆婆看到我的时候脸色不太好(A),如果我认为她讨厌我(B),我会觉得很难过(C),但是如果我认为她当时心情不好(B1),我会很中立地(C1)注意自己和她的互动。如果我认为她是因为身体不舒服(B2),我会很心疼地对她格外好一些(C2)。所以不同的C,也影响我和我婆婆之间的关系。”
若菱看着这个简单的ABC图,没办法想象我们所有的烦恼,居然用一个ABC的公式就可以解释得清清楚楚。
“当然,要想想明白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其间需要经过很多的努力和漫长的等待。这些道理都懂了,并不代表你就都能做到。第一步,就是你要下定决心,不再被你的思想干涉,然后你要花很多时间去培养觉察和定静的功夫。”女星语重心长地告诉若菱,“静坐冥想是培养觉察和包容能力最好的方法,一开始五分钟也可以,慢慢把时间拉长。这是迈向真我的不二法门,最基本的蹲马步功夫。”
于是,听从了大家的建议,若菱在一个冬日的午后,来到公园的长椅上,打算尝试让自己好好地沉思一下。
然而,一切并非想象得那么简单。若菱发现她越是想静下心来就越是各种思想汹涌澎湃地袭来。当她看见这些负面思想是以一种背景音乐的姿态在她意识层面播放的时候,她可以去检视它们的真实性。她知道自己一直有概括性的负面思考习惯,就是把很多事情都夸大,变成糟糕至极。而更清楚的是,此刻的她,好端端地坐在公园里,心里却担忧未来的、无知的、不确定的事,让她不能享受当下这一刻。
若菱知道,这些负面思想,如果一个个拿到放大镜下检视,没有一个可以成立。自己却如此受到它们的困扰,想到这里若菱不由得苦笑了起来。
若菱明白在情绪上要试着臣服于志明背叛的事实,但是若菱能不能接受、愿不愿意继续待在这样的婚姻里面,或是要挽回,她有绝对的自由来决定,而无需受不必要的负面情绪的干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情绪上的抗拒和反对,可以改变我们不想要的事实,但是现在若菱清楚地看见,自己的抗拒就像是拿脑袋在撞墙,真的是“徒劳无功”,而且对事情的后续发展一点帮助都没有。
终于,经过几番的挣扎,若菱选择不再逃避、不去压抑,就只是不带任何预设立场、任何成见地“允许”志明背叛的事实。渐渐的,若菱发现自己开始能够以爱和理解去接纳这种情绪了。于是,她感觉舒服多了,心情也豁然开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