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给情绪的定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所以情绪显然不会独自存在,一定是有外物的触动才会有情绪的出现,外物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具体存在的外物,比如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就是因具体的仇人这个外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则是因思想所产生的情绪反应,也就是无需见到仇人这个实体,我们只是在头脑中出现了关于仇人的思想,同样也会有情绪反应的出现。
但是我们对情绪的定义显然就只是对情绪反应的表面解读,我们只阐明了产生情绪的表面过程,我们没有更深入的去探寻为什么会有情绪这个反应的产生,无论是忧伤、焦虑、还是愤怒等,为什么当某物、或是某个念头出现时,情绪就会随之而来呢?
就像我们常说的睹物思人所表达的就是一种伤心失落的情绪。而之所以会有忧伤情绪的出现,其实我们自己已经给出了答案,也就是来自于思想。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物的同时大脑想到了与物相关的人,那么为什么想到与物相关的人后就会有忧伤的情绪产生呢?
如果我们对自己所想到的人没有任何的依赖和渴求,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忧伤情绪的出现,想到某人之所以会有忧伤情绪出现,显然是因为他人曾给自己带来了快乐、慰藉、安全感等满足,而这些都随他人的远去而消失了,于是也就有了冲突的存在,存在我们的渴望与现实中不可得之间的冲突,有了冲突忧伤的情绪也就出现了。
我们可以观察下自己在情绪出现的那一刻,无论是愤怒、还是失落,是不是都是因为思想和现实的不符所导致的。所以情绪产生的本质显然是源自于思想、以及思想与事实之间冲突所产生的。
但是没有思想存在时,我们的心灵同样也会有来自对外物的反应,就像见到那些美的事物,我们也就会有愉悦感出现,而见到那些弱小无助的群体则会有悲悯同情心的产生,这些反应在我们无任何思想时也就照样会出现,因为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的情感反应,也就是人类特有的生命情感,这也就是来自我们感知的反应。
所以我们会发现,情绪是因为思想的出现而产生的,情绪自然就注定是多变的,因为思想本身就是多变的,所以也就有了阴晴不定的情绪。当我们的生活是被各种情绪所支配时,自然也就不会有安宁和谐。
而情感则是源自于生命自身的本能反应,也就是情感反应是与思想无关的,没有了思想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冲突产生,在情感中的我们显然就是安宁和谐的。但是会发现我们多数人都是带着情绪,而不是带着情感生活,问题出在哪呢?
我们之所以是带着情绪在生活,也就说明了我们是带着自己的思想在生活,我们也就不会有来自无思想的情感反应,所以我们要生活在情感中,我们首先就要去放下自己的思想,也就是我们要去超越情绪。要超越情绪其本质也就是要去减少冲突的产生。
前面讲了冲突是因为思想与现实的不符所产生的,就像我们会经常见到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就会很容易产生愤怒情绪,就是因为家长觉得讲了这么多遍孩子应该懂得了,但事实是孩子还是一头雾水,这个应该懂得显然就是家长自己的思想,而孩子不会才是事实,这种思想上的应该会和现实的不会之间也就成了对立的存在,冲突也就出现了,愤怒的情绪自然也就随之而来。
但是如果在辅导作业的那个当下,家长没有孩子应该懂得的思想出现,那么家长所面对的也就只有当下不会这一事实,看到了不会这个事实,也就会去了解不会的原因在哪里,知道了不会的原因也就能真正的教会孩子。当整个行动都只是在面对事实时,也就不会有任何冲突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会有情绪的产生。
所以会发现,要减少情绪的产生,关键点就在于我们要去直面事实本身,接受事实本身,当我们没有思想只有事实本身时,也就不存在对立,自然也就不会有冲突的产生,我们也就会是超越了情绪的存在,我们的心灵也就会是安宁和谐的存在,在安宁和谐中情感自然就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