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常常跟小伙伴去昌化江摸砚了。
夏天一到,昌化江便热闹起来了;打鱼的,摸砚的,洗澡的,洗衣服的,连放牛的也赶牛来凑热闹。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人。 每天放学,我们把书包一扔,就提着腰篓去摸砚了,我们选个刚没小腿的浅水,弓着身子,用手在小石间、泥沙里乱摸。有时摸到一两个,有时三四个,有说有笑,不时比比谁得多,再互相夸奖几句。有时累了,腰痛了,脖子酸了,我们就找没脚跟的水流不急的地方,用脚在泥沙里划几道痕。水清的时候,就可以捡拾砚了。
当腰篓装满砚的时候,我们会在小树丛里捉迷藏,在江边捡卵石,比赛走石子路……哈,那无忧无虑的日子真快乐!
捡回来的砚在水里浸一夜,换几次水,第二天早上再洗干净,就可以放在锅里煮了。那时候,我们最爱吃母亲煮的“砚汤饭”了。母亲把砚煮熟后,捞出壳,挑好砚肉放进汤里,再倒进几碗米。不一会儿,淡淡的饭香夹着砚味弥漫开来。这时,我们姐弟几个总会不约而同地咽着口水,然后争先恐后地拿起碗筷,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这“砚汤饭”可算是最奢侈的。
有时候,我们也用芭蕉叶包着熟砚,在上学路上边走边吃,边吃边乐,一路上扔下一个个心形的贝壳。这心形的贝壳,就像是我们童年的一个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