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针对这三款浏览器,添加书签的交互方式,做一个浅薄的分析:
就添加书签而言,我觉得谷歌Chrome的交互方式更加直接易懂,方便用户理解和操作,也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方式,比如360的浏览器,使用的也是这种模式进行书签的添加。
Opera浏览器也有类似的交互方式,但是是添加收藏之后,并不会同步到书签栏(当然可以从收藏夹里选择是否要显示在书签栏上)。如果是直接添加到书签栏,需要点击书签栏最左边的“+”来添加。这种交互的方式在主流浏览器中,见到的还算比较少的,但是从逻辑上来分析,还是很有见解的(但是,添加新页面的按钮和添加书签的按钮UI居然一模一样,我第一次使用的时候是有点困惑的,感觉会造成用户理解困难):
书签栏能够存储的数目是有限的,多了的话,通常都会被自动隐藏,使用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打开的网站也就那么固定的几个,但是,我们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某些比较有意思的网站想要收藏下来,基于这种使用情境,Opera的交互流程就显得特别科学了。我们通过常用的四象法来分析这个问题:
使用频率高的无疑要放到很容易点击到的地方,易用,即书签栏。不过,使用频率低,但是很有意思的网站,就收进收藏夹了,某天想起来,去收藏夹搜罗搜罗,当然了,你自己可以把自己的收藏夹整理得井井有条。
再来谈谈Safari:
之所以把固定到标签栏和书签栏拿出来对比,是因为我在最初使用的时候,把前者直接用成了书签栏,体验很奇怪——好用又不好用。浏览各种东西的时候,遇到什么不懂的,想要百度一下,习惯性地立马点到第一个,真的炒鸡方便(可能有人说:我从书签点进去不也一样吗?但是,从书签点进去的话,还要等待加载不是嘛,从标签栏点进去不需要加载啊,直接百度,整个操作过程特别流畅),但是,看看后面几个图标,你知道是啥不?固定到标签栏,对很多国内网站的支持性并不是很好,如图,固定到标签栏的一列网站分别为——百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花瓣、学UI、知乎、微博,除了像百度、知乎以及微博之类的大站,对其他的网站支持性并不是很好,不能主动添加为网站的LOGO,转而是网站域名的首字母(人人都是产品经理——W;花瓣——H;学UI——X;),加重了用户的记忆和理解负担。所以说,这个设计的初衷就不是让你把“学UI”类似的网站都放在上面的。
个人觉得,Safari的固定到标签栏和书签栏这两个功能,是完全相互独立的,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赋予了他们完全不同的使命。标签栏本身就不可能放太多东西,地理位置比书签栏还要寸土寸金,所以苹果就采用了小图片,无文字,从而节省空间。所以,什么网页需要固定到标签栏?当然是使用频率超级超级高的,比如经常使用到的搜索页面,不然也对不起这地理位置。
而书签栏就只是书签栏,跟所有的浏览器相同。不过上方的书签栏只有文字,没有小图标加以引导,这个有点不美好(这很苹果)。
所以不喜欢的话,就别开启了吧,直接去添加新页面。
关于书签栏,最理想的状态,或者说是我(们)习惯的,还是谷歌Chrome这样的:
LOGO和名字相结合,也是现在的主流方式。这样子,用户使用起来的体验感就会好一点,几乎没有什么理解或者是记忆上的负担。而且,通常情况下,用户更加愿意读图,这个时候,小图标更加方便用户一眼就找到目标,然后就点进去啦!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