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以文,来自童行学院公众号
普通人的顶点,是大师的起点。莫扎特五岁谱的曲,毕加索八岁做的画,已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于是,我们总想走近他们的童年,看看差距是怎样发生的。是因为天赋还是教育?我们又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今天,我想给你讲讲一个人成长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英国的思想家穆勒。穆勒无疑是成功的,这离不开父亲的教导。可是,他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有过混乱与迷惘。
穆勒把他的经历和心绪写在了自传里,让后人有机会走进他的童年,看到一位哲学家的养成。在这个重视教育又缺乏大师的时代,穆勒真诚的自述显得尤其珍贵。
对于他的家庭教育,你怎么看呢?欢迎你留下你的思考。
穆勒是谁
约翰·穆勒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论自由》(On Liberty)是政治哲学的经典。有人说,他的思想中找不到情感偏好、道德预判和人们常有的偏见;还有人说,穆勒平静的头脑,甚至能让他自己也感受到刺骨的寒冷。而这些印象,能在他早期教育中找到源头。
穆勒,是他父亲的杰作。
穆勒的父亲詹姆斯·穆勒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学者,也是《英属印度史》 (The History of British India)的作者。他没有稳定的收入。仅仅依靠写作、投稿,他娶妻生子,不仅给予家庭优厚的生活,还手把手地给了孩子精良的教育,这无疑需要异常充沛的精力和不懈的坚持。
不仅如此,父亲詹姆斯·穆勒的政治观点与权贵相左,受到排挤。但是,无论多大的压力都无法让他发出违心的言论,笔下的每一行字都倾注了他坚定的信念。
父亲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成了穆勒一生治学的信条。正如一棵参天大树的长成离不开挺拔的树干,伟大人生的根基应当是品格。
约翰·穆勒
语言学习与阅读
童年的时候,除了算术外,穆勒把大多时间花在了学习希腊文、拉丁文,以及阅读文史著作上。
早在三岁,穆勒就开始学习希腊文。父亲把希腊语和英文释义写在卡片两侧,让他记下。掌握一定单词后,穆勒便开始阅读《伊索寓言》、《远征记》(Anabasis)等原著,并练习翻译。八岁时,穆勒又和兄弟姐妹一起学习了拉丁语。父亲要求穆勒一边学习,一边教弟弟妹妹。虽然当时的穆勒并不甘愿花精力备课、教学,但是他从这种方法中受益匪浅。在教学中为别人答疑解惑,能够让自己学得更全面、记得更牢固。
小穆勒的童年学习中,大量输出一直伴随着输入。除了以教为学之外,父亲还常在早饭前散步的时候,检验穆勒的阅读成果。从四岁到七岁,穆勒白天一边阅读,一边在纸上做笔记。第二天清晨,在草地和花径中,再对照笔记向父亲复述故事。父亲遇到机会,便会给他讲解文明、道义、征服等等概念,并让小穆勒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
用这种方法,穆勒读完了胡克的《罗马史》(History of Rome)、沃森的《腓力二世》和《腓力三世》(Philip the Second and Third)以及休谟、吉本等人的作品。学习拉丁文之后,穆勒又阅读了色诺芬的《希腊史》(Hellenics)、维吉尔的《牧歌》(Bucolics),还有贺拉斯、萨卢斯特、西塞罗等等的著作。不仅如此,小穆勒还酷爱阅读实验科学的书。
然而,穆勒最大的嗜好还是历史——不仅是读历史,更是自己写历史。他写下了一部《罗马史》、一部《荷兰史》。他汇编的罗马政府历史,足够出一部八卷本的书了。在这种独特的娱乐活动中,穆勒初尝到了写作的趣味。
思维训练
父亲对穆勒的教导中,对于思考的训练最让人印象深刻。穆勒在他的自传里回忆道:
大多数通过重复练习而获取知识的孩子,他们的智力非但没有提升,反而被知识淹没了。他们的脑子里满是单纯的事实,以及他人的观点和言辞。他们接受了这些东西,便丧失了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因此一位杰出父亲的孩子孜孜不倦地学习,长大后却往往只能人云亦云,除了回忆学过的东西以外,大脑再无用处。
然而,我的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父亲绝不允许我的学习退化成记忆训练。教学的每一步我都得理解,有可能的话,还让我先自己理解,再教给我。任何需要思考才能获得的东西,他从来都不直接告诉我,除非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十三岁的时候,穆勒跟随父亲学习政治经济学。一开始,父亲每天散步便给他讲解一个主题。听完以后,穆勒需要上交书面报告,并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直到清晰晓畅、严谨周密为止。父亲还让穆勒比较李嘉图和亚当·斯密的作品,并用李嘉图的周密论证检验亚当·斯密的观点,找到他论证或结论里的谬误。父亲严守着独立思考的底线,几乎没有一丝余地。
穆勒说,一开始的时候,他的想法和父亲几乎一致,仅仅在一些小问题上有分歧,最终还是以父亲为准。不过到了后来,他甚至能说服父亲,撼动他的观点。这种训练无疑是痛苦的,却是成功的。穆勒的思维在不断破壳的阵痛中成长。
父亲还常用苏格拉底问答法训练穆勒。这种方法通过一连串精准、透彻的提问,澄清思想的混乱。被问的人要么寻找更精确的语言,解释自己所说的;要么哑口无言,干脆承认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如今,在国际教育和亲子互动中,也越来越提倡使用苏格拉底问答,训练孩子的思维。
在父亲严苛的诘问下,小穆勒常常束手无策。穆勒说,十三岁的时候,他有一次用到了“观点”这个词。父亲问他“什么是观点”,他没能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定义。
还有一次,他说了一句套话“有些东西理论上是对的,但实践时需要完善”。父亲听到以后很生气,让他解释什么是“理论”。穆勒支支吾吾,没能定义好这个词。父亲向他解释了“理论”的意思,并且告诉他,不能正确定义“理论”,还敢说它和实践不一致,是多么无知。
严格的思考训练虽然不近人情,但它让穆勒在当时和以后不至于被花言巧语说服,被陈词滥调感动。可是,这种训练对于一个孩子是否过于严酷了呢?穆勒答道“如果一个人从未被要求做他做不到的事情,那么他也决不会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智力教育的缺憾
为了让孩子远离粗俗的观念和情感,父亲不让穆勒和其他男孩子过多接触。对于年少的穆勒,思考是乐趣,学习是常态,并没有多少时间做游戏、锻炼身体、学习生存的技能。而这些活动往往是大多孩子的乐趣所在。
因此,在生活中穆勒的手脚和大脑常显得十分笨拙。然而,穆勒的父亲和儿子却完全相反:他的感官敏锐、头脑机警、充满活力。
其实,父母充满活力,孩子长大后却可能因为依赖父母而变得懒散。在思想的教育上,穆勒的父亲无疑是成功的,然而他轻视了孩子身体和技能的发展。虽然他通过家庭教育,避免了同伴间的不良影响,却没有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许,父亲认为技能和体育都很简单,是自然而然便能习得的。然而这种想当然,也为日后的穆勒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二十岁那年,穆勒遭遇了一次成长危机。有一天,他问自己:“如果你的愿望都达成了,期待的制度变革都实现了,你会不会感到巨大的幸福和快乐?”他听到了心底的声音:“不会”。曾经赋予他动力和快乐的目标突然失去了魅力,他心中的激情和热爱好像枯竭了。这让立志成为社会变革家的穆勒十分消沉。
穆勒认为,这段危机与父亲对情感教育的疏忽关系很大。穆勒童年培育出来的情感太微弱了,无法抵挡住理性的毁灭力量。分析和逻辑就像一台搅拌机,虽然可以粉碎想当然,却也能消解那个叫做“感觉”的东西。它强化了我们头脑中因与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联系,却破坏掉基于情感与意志的连接。
穆勒回忆起了自己很小的时候,早熟的思想便让他浅尝到了成就带来的荣耀,满足了虚荣。而这一切来得太快了,也太早了。“得到”扼杀了“追求”,激情变为了冷漠。当成长的躁动慢慢平复之后,理智统治下的生活慢慢褪色,显得平静、苍白。父亲花了二十年,帮他铸造了一艘装配精良,只有舵、却没有帆的船。他失去了动力。
穆勒不缺耐性,智力超群;他缺失的是对实现目标的渴求,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的乐趣,以及对公共利益发自心底的关注。他能明白,为人类的幸福奉献自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幸福。但是,知道不等于感受得到。那种幸福,始终可望而不可即。
这次消沉让穆勒开始反思,当他插上理性的翅膀,飞翔在思想的国度时,审慎和洞察是不是正在腐蚀道德、激情和想象力,情感是不是在理智中慢慢枯萎了,生活是不是少了些人间的趣味。
我想到从前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个时候,解题技能和知识量是衡量好学生的标准。如今,互联网让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我们开始意识到,教育孩子,思维比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而未来,当我们的孩子面临人工智能的威胁与竞争时,是不是也会有和青年穆勒一样的顿悟?
人类的情绪、情感,想象力、还有创造力,是我们超越人工智能的独特优势。我们将会看到,情感沟通、与人协作和思维、知识、技能同样重要。
教育不是冰冷的头脑训练,教育是要有温度的。
结语
青年人读穆勒的自传,看到的是一片瑰丽的思想王国。当了父母以后再读这本书,便能看到穆勒成长背后父亲的坚守和胆识,从这对父子的身上看到我们和我们的孩子。
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答案?那样虽然省事,却不能锻炼孩子思考。
为什么再忙再累,每晚也要抽出一个小时和孩子交流?因为父母的陪伴是无法替代的。
我们和穆勒的父亲一样,都生活在一个观念的变革的时代。我们看到了常规教育的好与不好,想探索出一条新的路。我们意识到了启蒙期对一生的影响,也明白只要给孩子好的教育,他们的潜力将超出想象。我们知道教育是一场漫长的征途,需要敢想敢做的勇气和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
关注童行的爸爸妈妈们,我相信我们一样,都是这个伟大时代的探险家。我们看到了一束光芒,便义无反顾地要向那里走去。
于是我想推荐给你们这本穆勒的自传——《我的知识之路》(Autobiography of John Stuart Mill)。你看,两百年前,有人在做着像我们一样有趣、有意义,却并不好做的事。
相信你阅读的时候,也会有被照亮的时刻。因为从希腊罗马时代,到穆勒所处的19世纪,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从人的本质出发,不停地探索和追问,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您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和孩子互动时,有什么有趣的经历?
有了孩子之后,您又有了怎样的成长?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期待听到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