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大水稻种植户来说,要是能有一项种植技术,既能省工,又能省钱,还能增加产量,那还等什么呢?赶紧了解详情,早日使用呀!
铛铛铛~~顾小稻给大家带来满满福利啦!4月9日,“现代自然稻作技术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江苏基地(扬州)成功举行。
会上,农业技术专家、普通农民、种粮大户、农场主、高校老师、媒体记者等不同群体围绕现代自然稻作技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前方高能,小伙伴们认真关注哦!
直击会议现场
会议上午,江苏礼宝麦油套稻专业合作联社的各成员单位进行汇报交流。之后来自泰州市姜堰区白米镇杭家舖村的潘素琴和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合玉村的赵可仁,作为低碳套稻技术多年的实践者向与会嘉宾介绍经验。
会议下午,农业技术专家从专业研究的角度,向与会嘉宾介绍他们正在研究的有关技术。
其中,扬州市农委袁秋勇研究员向大家介绍“美国的家庭农场”;
顾克礼研究员报告:初级自然稻作——低碳套稻技术成果转化体验分享以及稻田养鸭的分享;
扬州市农科院郭勋斌研究员介绍:套直播稻简易化除法;
江苏礼宝麦油套稻专业合作联社经理蒋植宝研究员,介绍稻田养泥鳅。
实践者经验总结
潘素琴女士是普通农户,最初接触低碳套稻技术是在1997年,第一年成功后,潘女士就一直应用到现在,已有21年了。
潘女士向大家介绍,低碳套稻技术产的稻不仅产量高,而且籽粒饱满,出米率高,粮贩子加价收稻。总结一下,主要好处是:
比抛秧、机插还要省力、省工。抛秧一亩地要一两个工,但运用低碳套稻技术,三亩半田只要两个小时撒到田,灌一次水后20天不打水也行。
比机插每亩省300多块钱。
赵可仁先生是种粮大户,2004年开始试行低碳套稻直播技术,得益于此,于2005年开始采用这项技术并不断进行摸索改善,除部分耕地进行过一年的机插秧耕作外,低碳套稻技术沿用至今,连年高产且耕地土壤肥力逐年增强,多地种粮大户前来学习请教低碳套稻技术经验。
技术介绍
低碳套稻技术,是在三麦灌浆(油菜结角)中后期套播水稻,麦油收割时留高茬,脱粒后的秸秆菜壳就地散开、就近埋入墒沟或自然条带,任其在稻作期间自然腐解的秸秆还田新方法、水稻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栽培新途径、可持续低碳农业新技术。通俗点说,就是将处理后的稻种直接播种到还没有收割的麦(油菜)地里,麦(油菜)收割时留高茬,脱粒后的秸秆(菜壳)就地覆盖大田,稻田上水后任其自然腐解还田。不用翻耕土地,不用育秧,还减少了化肥用量,秸秆焚烧难题也解决了,而米却更好吃了。
该技术依据自然生态学原理,运用免耕、套种、旱育、秸秆培肥、单株群体高产高效性、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等技术理论,创新了免耕套种与秸秆全量节能还田相结合的新型耕作栽培技术体系。
技术优点
1. 节能减排
低碳套稻技术集免耕、免插、免烧秸秆、秸秆自然覆盖、节减化肥等低碳特点,每亩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0公斤以上。
具体如下:
[1] 免耕节省柴油2.5公斤左右/亩,减排8公斤左右(按每公斤减排3.18公斤计);
[2] 免插节省机插汽油0.4公斤/亩,减排1.23公斤(按每公斤减排3.08公斤计);
[3] 免烧秸秆400公斤左右/亩,减排720公斤(按每公斤减排1.8公斤计);
[4] 节减化肥20%,可减排18.3公斤(按每亩减氮素4公斤、生产每公斤尿素产生2.1公斤二氧化碳计);
[5] 秸秆覆盖比旋埋减排65%甲烷,折减排二氧化碳每亩777.5公斤(据中国农大研究资料分析;甲烷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72倍,按21倍折算)。
2. 耕地培肥
每亩400-500公斤的秸秆连续三年全量自然还田,可使土壤耕层有机质提高0.21-0.28个百分点,有利于解决我国耕地质量下降的矛盾。
3. 粮食增产
与传统稻作相比:不用秧田可增加夏粮面积10%左右;水稻单产持平或增产5%左右并具有超高产潜力;出米率提高2个百分点(比引进的国外机插稻提高3个百分点)。
4. 农民增收
比传统稻作和引进的日韩机插稻技术每亩节本增收200元左右。
技术疑问解答
问题一:套稻后收割机收麦会不会压坏?
收麦一般要求天气晴好,压倒苗在麦收后湿润几天,就可以立苗。如果是麦收前播干种子,收割机可以将稻种与土壤压实,更利于扎根出苗。
问题二:草难除怎么办?
已经过二十多年研究并经不同生态区大面积生产检验,形成了配套的除草措施。近年可供选择的无公害除草剂品种更多,草害已容易解决。
问题三:杂草稻怎么办?
这是世界难题。伴随少免耕直播稻和套稻多年,如果起始年不重视,将导致减产,也严重影响品质。
套稻田除了选择灌排方便,田地平整以外,要求上一年没有杂草稻落地;当年麦收后也要及早综合措施清除,不允许抽穗灌浆;作为大户,三年轮翻一次机插。
会议结束后,与会嘉宾合影留念。大家满载而归,实践所学会的低碳套稻技术。此次会议,顾小稻感受到大家深厚的学习知识的热情,为他们打call!
如此省钱省工又增产的技术,你get到了吗?如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哦。
本文转自扬州克礼自然农业研究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