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糖
这是我23岁时的文字。
北京对我最大的吸引力便是几乎每天都有的话剧演出,一场不NG的表演,真真假假的出戏、入戏,多迷人。当我在这里时,票价又让我望而却步——年轻的坏处就是有颗文艺的心但是没有挣到文艺的资本。后来单位作为媒体方得到大学生戏剧节的活动票,我分到一张是来自海南大学海棠剧社的剧目《常规与例外》。年轻没见过世面的好处就是:容易满足容易高兴,我期待的大幕终于要拉开。
有人可能嫉妒我二十几岁,我却也在羡慕有一群孩子的十九岁。我对着话剧票摸摸钱包犹豫时,他们却已经站在了舞台上,悄悄拉开了帷幕。一张大白布盖着高高低低的桌子、椅子或者箱子,像是封尘的一段历史即将被打开。灯光打开时,他们喊:“我们特意请求诸位,莫把每时每刻出现的一切都当成顺天合理的事情!”
他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商人企图霸占石油,并以典型的奸商嘴脸一路上虐待为他带路的向导和苦力。向导被逼走,苦力在沙漠中把自己的水壶递给商人时,商人以为苦力要拿石头砸死他,而开枪打死苦力。苦力的妻子和商人对薄法庭,而法庭的判决却是商人无罪,法庭认为像苦力这种人只会有一种纯粹的理智,那就是在有水时防止被夺走。是的,这种思想局限、头脑简单、只顾眼前利益的人要报复折磨他的人,这似乎也是合情理的。
这部剧让我想起曾经深有感触的一个小故事:小男孩有很多漂亮的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美丽的糖果。他们商量互换全部。然后小女孩把自己所有糖给了小男孩,男孩却偷偷留下两个最漂亮的石头。晚上,小女孩高高兴兴的睡着了,男孩却睡不着:她是不是也藏起了最美丽的糖果?我总在想:人们总会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设想别人,在好人眼里没有坏人,在坏人心里也总惯于把人想坏。奸商总在折磨他的苦力,而善良的苦力却把奸商当成一个同他一样好心的人看。这两个故事是有一定关联的,就是他们都让我感受到这种思维。
剧目结束时,人们悲伤的唱出他们的结论:“在他们写的法律里,人道就是例外,谁要是同情别人,谁就要受害。要警惕每个这样的人,他表面看来十分友爱。快拦住另一个人,他总是以助人为乐!有人在你身边受渴,快把你眼睛闭着!有人在你身边呻吟,快阻塞你的耳朵 !有人向你呼救,快停住你的脚步!谁忘记了这个,谁就要招来痛苦的啊!看他给一个人水喝,但他是把水给了一只狼。”
在剧中,商人的台词很多,从一开场到结尾几乎没有空白时候,演员就算是读完全场的词都会很累,更别说演。我看到他满头大汗,而且有那么两三次他有点忘词。“我忘词一瞬间的感受就是自己要立刻把忘词的部分弥补过来,不管用什么形式得让这个戏继续下去,还得让观众认为是我们自己在表演,而不是忘词后的反应,这也是一个演员应有的舞台素养”。扮演商人的同学叫焦富乐,“全场下来确实有点累,不过一上舞台浑身就充满了兴奋劲儿。首先,对我来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大舞台,自己感到有点紧张,我是大一的学生,台词功力还不是那么成熟,表演也有些拘谨。一上舞台不只是自己在说台词,而且还要和舞台的现场环境配合,比如灯光、音效、和其他演员的交流、走位等等,不断为舞台上所发生的一切情况来思考,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的演戏思路。”
在话剧之后的交流中,当大家得知导演陈传威只有十九岁时,响起一阵惊叹和掌声。这部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60年代的戏剧《常规与例外》经过一个19岁孩子的改编,来到大学生戏剧节的舞台。我也赞叹和佩服一个“小孩”能有这么深刻的思考、对经典剧目把控很好的能力,但是我更觉得,或许我们该抛弃先入为主的所谓“常规”:十九岁,做这种思考不再算是“例外”了。有资深话剧爱好者质疑他们台词的“过分朗诵腔”,弊端很明显是角色情绪表达不到位,不过却也有另外的美感。“我们也意识到演员的过分朗诵腔,我们做出过很多努力和改变,但是都不是很理想,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继续解决的地方。”陈传威这样解释。
现场有位老导演给《常规与例外》做了很专业的点评,并且亲身示范了一段布莱希特的表演风格。陈传威说:“感觉受益匪浅,非常震撼!我们从前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更专业、更深入、更全面的知识,同时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也是我们以后不断追求的方向。而评委前辈现场的即兴表演也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对于我们大一、大二年纪的学生来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这个年轻的导演在与观众交流时,难掩紧张和青涩,我想等到他二十九岁、三十九岁的时候再和观众交流时,他一定能好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最后的最后,这个来自海南的剧社说:希望有更多的话剧、演出等等文艺表演常来海南,我们很需要多接触和学习。市场经济下,文化资源分配不均,这也是当年在二线城市的深切期盼啊。他们说最喜欢北京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沉淀的历史,这喜欢中其实更带着羡慕。之后的另一出话剧上我又碰到了陈传威,他想多看看别人的表演,他还给了我两天后的另一场戏的票。他的同伴在表演完基本都回家了,他依然留在这里,要看完所有的表演。于是,我看了三场话剧,我只能记得十九岁的陈传威。
想起那天在等待开场时,旁边坐着两位因为话剧刚刚认识的阿姨,她们交换着近期的话剧信息,一位阿姨在豆瓣看到有人转让两张《大宅门》的票,于是相约她俩买来一起去看。等我活到感慨年华时,票价不再是个事儿时,但愿我这份文艺之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