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oll优势:
- 支持一个进程打开大数目的 socket 描述符
- 而且IO 效率不随 FD 数目增加而线性下降
- 显著提高程序在大量并发连接中只有少量活跃的情况下的系统CPU利用率
- epoll 是通过内核与用户空间 mmap 同一块内存实现,加速内核与用户空间的消息传递。
要深刻理解epoll,首先得了解epoll的三大关键要素:mmap、红黑树、链表。
epoll是通过内核与用户空间mmap同一块内存实现的。mmap将用户空间的一块地址和内核空间的一块地址同时映射到相同的一块物理内存地址(不管是用户空间还是内核空间都是虚拟地址,最终要通过地址映射映射到物理地址),使得这块物理内存对内核和对用户均可见,减少用户态和内核态之间的数据交换。内核可以直接看到epoll监听的句柄,效率高。
红黑树将存储epoll所监听的套接字。上面mmap出来的内存如何保存epoll所监听的套接字,必然也得有一套数据结构,epoll在实现上采用红黑树去存储所有套接字,当添加或者删除一个套接字时(epoll_ctl),都在红黑树上去处理,红黑树本身插入和删除性能比较好,时间复杂度O(logN)。
通过epoll_ctl函数添加进来的事件都会被放在红黑树的某个节点内,所以,重复添加是没有用的。当把事件添加进来的时候时候会完成关键的一步,那就是该事件都会与相应的设备(网卡)驱动程序建立回调关系,当相应的事件发生后,就会调用这个回调函数,该回调函数在内核中被称为:ep_poll_callback,这个回调函数其实就所把这个事件添加到rdllist这个双向链表中。一旦有事件发生,epoll就会将该事件添加到双向链表中。那么当我们调用epoll_wait时,epoll_wait只需要检查rdlist双向链表中是否有存在注册的事件,效率非常可观。这里也需要将发生了的事件复制到用户态内存中即可。
ET和LT的区别
epoll哪些触发模式,有啥区别?(必须非常详尽的解释水平触发和边缘触发的区别,以及边缘触发在编程中要做哪些更多的确认)
epoll有EPOLLLT和EPOLLET两种触发模式,LT是默认的模式,ET是“高速”模式。LT模式下,只要这个fd还有数据可读,每次 epoll_wait都会返回它的事件,提醒用户程序去操作,而在ET(边缘触发)模式中,它只会提示一次,直到下次再有数据流入之前都不会再提示了,无论fd中是否还有数据可读。所以在ET模式下,read一个fd的时候一定要把它的buffer读光,也就是说一直读到read的返回值小于请求值。
也就是说在LT模式的情况下一定要确认收发的数据包的buffer是不是足够大如果收发数据包大小大于buffer的大小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
libev 机制:
提供了指定文件描述符事件发生时调用回调函数的机制。libev是一个事件循环器:向libev注册感兴趣的事件,比如socket可读事件,libev会对所注册的事件的源进行管理,并在事件发生时触发相应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