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朋友们,这里是玫瑰木子弹,今天为大家带来我写的一篇书评。
01 越长大,越感觉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些时候,正是那些处于我们知识盲区的知识,不仅为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园地,更像是一根杠杆,撬动了我们对这个世界原有的片面化的认识。 每接触一个新领域,就是在收获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我这一年来不断跳出自己的阅读舒适区,而向经济,历史等领域探索的原因。
02 对于刚接触历史类书籍的小白,《历史的温度》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它有着历史的严谨,经得起推敲;另一方面,有着文学的温暖与感染力,让每一个阅读它的人随着情节的起伏跌宕或感动或沉思;而且文风通俗易懂,就像是阅读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排队的间隙,公交车上,睡前的十分钟,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把它看完。
03 说说这本书对我思维方式改变最大的几个点吧。
①历史不会忘记。在中国,英雄是一个很伟大的词,我们往往以为,那个站在时代顶流,那个为国家带来最高荣誉,为人民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才能称之为伟人,才值得被铭记,或许这也是我们国家在奥运会上“金牌情结”特别严重的原因,刘翔因伤重退赛被万人唾骂,孙杨因奥运会与金牌失之交臂痛哭。确实,在历史教材里,我们往往只能看到那些特别闪亮的名字,那些特别壮烈的,伟大的,卓越的,能引起我们强烈敬佩之情的名字,可历史真的只记住了他们吗?不,依然会有一批人,一批默默无闻,但为让这个国家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作出过努力的人,被另一批渴望看到这个世界全貌的人记住。就像他们被写进了《历史的温度》里,被更多的人看到,记住,让更多人心中升起温暖的力量,让他们也想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这就是传承。历史没有忘记,他们以这样一种方式留在历史长河中。
②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多方面的,神化或妖魔化一个人都是不可取的。暂且不说处于某一个人所处的时代去评价这个人本身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毕竟历史唯有经过时代的洗涤才能更加向着客观真实的方向发展,更别说有些人即使是在这么多年过去,留在大部分人心中的印象依旧是教科书似的,要么被神化,要么被妖魔化。人们似乎更乐意看到这样的形象,英雄崇拜或是过街老鼠似的人物,这往往能激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但这毕竟不利于我们独立的思考。历史书告诉我们,袁世凯逼孙中山让出大总统一职,最后却妄图开历史倒车,重建帝制,但历史不会告诉你,当时的袁世凯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率军作战的能力(在军事成绩上颇有建树),又得到列强的支持。甲午战争后,他大力发展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开办新式学堂,包括编练新军。在资历、能力、经验、实力与人脉各个方面,当时全中国都难以找到一个与他比肩之人。孙中山先生无疑是出色的革命家,但缺少必要的治国理政经验,也没有军队,缺少经济来源,谁更适合当临时大总统一目了然。虽然袁世凯在后期的一些举措很不明智,历史也不能埋没他曾经的功绩。
③痛苦是人类永远摆脱不了的命题。你所以为的痛苦,在人类的历史仅仅如同轻烟一般。历史上那么多人之所以伟大,是他们经历着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却仍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大起大落是人生常态,你所经历的孤独,失落,绝望,千千万万人曾与你感同身受。不是说你的痛苦与他们一比就不值一提,个人的痛苦对于时代和一个群体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毕竟只有你才能看见它,但对于一个人而言实在是巨大的,因为你必须正视它。但你依旧要接受痛苦并坚强地走下去,这就是人生。
04 培根在《论读书》里提到: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历史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让我们的决策更明智。对我来说,读史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因为看到那么多人曾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好的改变,我也想不断探索自身可能性,让这个世界因为我的价值变得更好一点;因为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得到历史公平的评价,我不会浮躁,也不会随波逐流;因为相信很多情感都有人与我感同身受,我不会沉浸在狂喜或绝望中,毕竟对于一个群体,对于一段历史,它们是多么的微小,那么多人曾与我有过共同的感受。这或许就是读史带给我的改变。
05 《历史的温度》中的温度二字,在我看来有两层含义,一是真实,有人性,无论历史是多么残酷,多么令人失望,它毕竟是真正存在过。二是温暖,历史看起来是离我们很远的,遥不可及的,但那些组成它的一个个微小的个体,是有热血的,是能激起我们的情感的,我们能从中发现自己,也能看到自己向往的样子。当你轻启书页的那一刻,你会感到历史扑面,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次第向你走来。而你,会在这里看到自己。
END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因为最近考试,歌评的更新会从18号开始,提前祝大家周末愉快(• ̀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