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作为春节文化的重要载体,央视春晚的申遗成功,不仅是对这一文化符号的认可,更是对中华文明中“团圆”精神的深刻诠释。这场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盛宴,用一场晚会串联起千家万户的情感纽带,让团圆的意义在时代洪流中愈发熠熠生辉。
一、春晚:团圆仪式的现代演绎
春晚诞生于1983年,历经四十余载,早已超越单纯的文艺演出,成为中国人除夕夜不可或缺的“精神年夜饭”。无论是《难忘今宵》的经典旋律,还是小品相声中的家长里短,春晚用艺术化的形式凝聚了中国人对团圆的集体记忆。正如四川大学教授李祥林所言,春晚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不同,它不仅是文化输出的窗口,更是“召唤中华儿女回家的信号”,让漂泊的游子无论身处何方,都能通过屏幕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种团圆的意义,在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春晚的舞台上演的不仅是节目,更是无数家庭围炉夜话的缩影。当零点钟声敲响,亿万观众同步举杯的瞬间,个体的孤独被消解,民族的归属感被唤醒。正如古诗所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晚以现代媒介传承了传统节庆的仪式感,让团圆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共识。
二、团圆:文化血脉中的永恒主题
团圆不仅是家庭的相聚,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结。春晚申遗成功的背后,折射出春节作为多民族共享节日的包容性。例如青海土族在春节期间举办“轮子秋”体育活动,羌族则以“捧白石进屋”象征“进宝”,这些习俗在春晚的镜头下被更多人看见,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春晚通过呈现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特色,展现了“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智慧,让团圆的内涵从家庭扩展至国家与民族层面。
团圆更是一种文化韧性的体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年轻一代可能更热衷于西方节日,但春晚的存在始终提醒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家”的眷恋始终是中国人最深层的文化基因。正如非遗保护的初衷,春晚申遗并非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以开放姿态守护传统,让年轻人在拥抱世界的同时,不忘自己的文化根脉。
三、申遗成功:文化自信的再出发
春晚的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保护迈入新阶段。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价值观的传递。从“小家团圆”到“大国同庆”,春晚将个体情感升华为集体共鸣,体现了“家国一体”的东方哲学。这种价值观的传播,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项目的评审标准—注重文化实践对人民情感的凝聚作用。
未来,春晚的使命或许更加艰巨。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春晚的答案是创新与坚守并重: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传统年俗、社交媒体互动增强观众参与感……这些尝试既保留了团圆的本质,又赋予其时代新意。正如李祥林教授所说,非遗保护的终极目标不是让传统成为博物馆中的展品,而是让它在现代生活中持续焕发生命力。
春晚申遗成功的意义,远不止于一纸证书。它是对中华文明中团圆精神的礼赞,是对文化传承路径的探索,更是对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的有力回应。当春晚的灯光照亮千家万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的盛宴,更是一个民族对“团圆”的永恒守望——这份守望,将伴随一代代中国人,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书写新的文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