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感与躺平完全不一样,前者是接受世事无常的坦然;后者是无能为力的妥协。说到底,无非是心态的转变。
说到“松弛感”不免会想起苏东坡。一直以来很羡慕他那种荣辱不惊,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但细细想来,这得是受过多少磨难锻炼出来的心境啊。想起前段时间某位朋友抱怨伴侣单纯没少让他操心,但在我听来却是鲜少经受人生挫折的幸福。于是不免有些嫉妒。不过转念又一想,上帝给每个人安排的剧本都不一样,兴许人家有人家的烦恼只是我不知道罢了,顿时也就没那么心理不平衡了。
所以,看到没,我们之所以感觉心里不舒服,是因为有参照物。参照物离我们越近越真实,我们心里就会越觉得不平衡。于是“凭什么”、“不甘心”便自然而然浮现出来。
换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有人说:我们这一世投胎之前已经看过了一生的剧本,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剧本是因为肯定有我们觉得值得的地方。所以还行走在路上的我们且行且珍惜吧,没准感觉扛不住的时候拐弯就有惊喜呢?做人总还是得给自己一些希望的嘛。
有太多太多心灵鸡汤告诉我们得拼命赚钱才能后半辈子少些忧虑。不否认,很多时候的确是这样,但如果只是一门心思赚钱而忽略了生命中的其他美好,似乎又觉得像是在走独木桥,随时都有摔下来的可能。于是就越发对赚钱产生了依赖性,以为尽快实现财务自由才能人生自由。在这里不论断这种想法的优略,只是想问一句,多少算够?
仅以个人浅见认为,保持自己的自身价值,才是实现财务自由的基础。钱没了可以再赚,只要自己有赚钱的本事,哪怕是去路边摆个地摊卖煎饼果子,也能养家糊口。凡事结合民生民计的工作,往往才是社会运行的原动力。插个题外话,别看不起这些做小买卖的,人家不比看起来高大上的职业赚的少。
那么,以上这些和“松弛感”有啥关系呢?
我觉得得从“松弛感”的定义分析。何为松弛感觉?我给它的定义是:淡定、坦然。有遇事不慌不忙,不去为难别人更不为难自己的淡定。也有顺势而为,努力后静待天意的坦然。这样说是不是有些婊里婊气?又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
肯定有人会反驳我,交不起房租的时候怎么松弛的了?跟老公吵架的时候怎么松弛的了?孩子闹腾的时候怎么松弛的了?在公司受委屈了怎么松弛的了?无数个让我们焦虑的情景在回击着松弛感。
我个人认为吧:交不起房租就换个便宜的房子,没准还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呢?跟老公吵架就把他当合租室友好了,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多搭理一句都觉得浪费时间。与其没完没了的吵架,那不如直接激化矛盾上升成家庭暴力,到时候自然有人来处理(不建议实操)。孩子闹腾就让他闹着呗,闹累了自然就不闹了,我们自己小时候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在公司受委屈就衡量一下每个月拿到的工钱够不够顺手给委屈买个单?够了就自然不觉得委屈了。不够就想想自己为什么还要继续这份工作。所以,看到没,以上答案基本上都是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换句话说,先把自己照顾好了,其他都是浮云。这跟自私不自私关系不大,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是救世主,能照顾好自己不算不错了!
所以反推以上观点。我们在找一份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清楚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还是看上了这份工作的好“名声”?比如之前当老师是教书育人,现在当老师是为了工作稳定还不耽误赚外快。当然,这两者是可以合并的。但,坦白来说,社会新闻看多了,心态也会渐渐产生变化。不抬杠,好老师还是有的,但愿不会被腐蚀吧。又比如之前的医生是治病救人,现在各个医院都在创收……不说了,说多了闹心!
有些时候,也会在反思,是什么在束缚我们的心呢?比如之前很喜欢那句:短暂的休息是为了更长久的奋斗。但如果把休息都当作是倒计时,那何来松弛而言呢?再比如说,很多人很喜欢说等我( )了就怎样怎样。( )里可以填写很多词汇,比如赚够一百万、比如等有时间了、比如孩子长大了……我觉得无形中反而是在给自己增加压力。就像是为了某个目标,我们必须先打一针鸡血,才能把一地鸡毛的日子撑下去。
很想问一句,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庸呢?坦然承认,没错,我就是买不起房,只能租房住;我就是买不起车,只能挤地铁;我就是吃不起肉,只能吃青菜;我就是能力有限,只能做比别人少赚些钱的工作。人生是用来体验的,不是来攀比的。午夜梦回,我觉得自己应该是属于那种一旦被确诊某种疾病后放弃治疗的类型。与其给医院送钱,为什么不让自己的余生活的更洒脱一点呢?
所以,延伸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松弛感呢?我觉得有几点原因:1、原生家庭的教育。比如父母的情绪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孩子化解负面情绪的能力。2、社会环境的紧绷。其实还是在重复原生家庭的问题,当竞争意识被融入到孩子的血液中,长大后不形成攀比心理是不可能的。3、跟自己的关系。这又牵扯到自我认知的问题了:我是谁,我要干嘛?习惯性的自我否定,习惯性的循规蹈矩,习惯性的迎合讨好。把价值感的标尺交在别人手里,那只能越活越焦虑。何谈松弛?
心理学者李松蔚曾说过:“我们这个社会非常善于制造概念,然后大家就会拿这些概念跟自己对比,无一例外会产生对自我的审判。松弛的确很好,但一旦我们将它用来自我审判,就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暴政。人是没有办法去要求自己变成任何状态的。我们的确可以训练自己对事情的反应适度,但是我认为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就把自己当成是有问题的。你就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特点就好了。”
悲观一点思考,这个世界太魔幻了。我们拼尽全力想要去把控、想要去追求的东西,往往更如浮云般消散。即便是拼尽全力得到了,能高兴多久呢?所以,不如放过自己,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每一份馈赠都是惊喜。
最后,想说的是,松弛感与躺平完全不一样。前者是接受世事无常的坦然;后者是无能为力的妥协。说到底,无非是心态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