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家和一所禅院
行者无疆tj 文/摄影
(法然院景色)
京都有座"法然院",
少有人往,
因它既非"世遗",
亦非"国宝",
再普通不过的一介小寺。
但我却心而往之,
因为那里葬着一位
盛极一时的日本作家,
谷崎润一郎。
(古琦像,来自网络)
谷崎是唯美主义小说家,
文学上的"恶魔",
罕见地七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少了川端康成的幸运,
却像村上春树般擦肩而过。
但他称得上日本文学大师。
(作家与妻子。来自网络)
并与中国渊源深厚,
其《刺青》、《细雪》、《春琴抄》
我曾经阅读,
到京都岂有不访之理。
(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主演的影片。来自网络。)
沿哲学之道徐行,
望见林间茅舍青苔的院门。
秋枫筛影,
竹篱拥风,
寂静赋你庄重的心情。
沿院外小径上行,
便是谷崎的墓地,
没有奢华的坟茔,
一株樱树,
两方原石,
伴着不曾远去的魂灵。
(古琦墓地)
樱花当是作家最爱,
石上"寂"、"空"二字,
也是他的亲笔,
枫染的秋美,
叶落的晨氛,
拥吻着作家往生之梦。
相比眼前墓地的素朴,
作家的生活与创作则无比艳丽。
他在情欲里翻滚而不求解脱,
把女性崇拜追求到极致。
他早期"恋母",
母亲就是女神,
那臂弯、雪肤、丰乳是美的记忆。
他壮年"恋妻",
对松子如仆人对待主人:
餐桌上恭敬地给她盛饭,
自己肃立一旁,
服侍她饭毕,
才退到厨房和女佣一起吃。
他老来"恋足",
儿媳千万子"柳蝶般双脚",
幻想把它刻成墓碑,
死后能躺在她的脚下,
感觉"滑溜的脚底皮肤",
既痛又舒服,
哭着求她"再踩我!再踩我!"
他以人性本能意识的快感
和美感作为创作源泉,
将恶魔主义"以丑为美"的美学逻辑
和唯美的浪漫主义紧紧结合,
开出朵朵绝美的"恶之花"。
他是日本侦探小说的鼻祖,
江户川乱步及横沟正史称他老师。
他深深地向往中国文化,
童年在秋香塾攻读汉文,
十几岁时即能赋汉诗。
1918年只身到中国东北、
北京、天津、汉口、
九江及江浙等地游历,
写出《苏州纪行》、
《秦淮之夜》、
《西湖之月》。
回到日本出任中日文化交流顾问。
1926年再度拜访中国,
在上海与郭沫若、田汉、
欧阳予倩等人结识,
回国后写《上海交游记》。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
谷崎举家搬到京都定居。
京都的众多由日本唯美意识
所构建的园林、神社、庙宇,
使他沉溺其中。
法然院令他格外倾心,
"樱花盛开的时候尤其热闹,
然而一进寺院内便异常肃穆,
使人心情宁静。"
他在这里选下了墓地。
他选择"寂",
虽一生追求、崇拜、讴歌女人,
死后却不要她们来陪,
因早早把她们捧到了天上。
他参透"空",
墓碑对生平、作品、荣誉,
不著一字,
任历史评说,
任来者褒贬,
任其随风。
我怀着空寂转去法然院,
看看谷崎的钟情。
院门开敞,
碎叶盈阶,
不收一文门票,
只有一柱赫然而立,
上书"不许荤辛酒肉入山门",
作为寺规约束僧众。
门内的枯山水沙坛落上红叶,
灰白中点缀出秋意。
讲堂里有服饰展,
穿和服的女子进出婀娜,
正是谷崎当初之所爱。
落叶无扫,
青苔犹存,
小桥上晨露尚滑,
一筑莲池盈水满溢,
滴出些轻响,
寺院林木静静地收了。
没了票检,
不设商铺,
虽减损些人间烟火,
但浓郁着清禅味道,
无可观,又处处可观。
便是林下苔痕、
婆娑树影,
和那落叶漂浮的池塘,
数尾闲游的鱼儿,
都令你贪看上个把时辰。
尤其闪着怪异光斑的水面,
参差出魔幻的枝影,
清风里摇动的落叶,
宝瓶楚楚动人的亮色,
都构成梦幻般的美景,
这或许就是谷崎
追慕的"阴翳之美"?
谷崎或许在望向法然院:
"高硕的伽蓝建筑的客室,
与庭园相距较远,
终于光线暗弱,
无论春夏秋冬,
阴晴雨雪,
早晨、中午、傍晚,
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