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读《被讨厌的勇气》一书的时候,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课题分离。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需要把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要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来干涉你的课题。
再通俗来讲,我认为就是两点:一是人与人之间需要界限感,二是不要太以自我为中心。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虽然我看的时候,很多观点以及给我们展示的心理学知识,我还并不是十分能理解,但是看到“课题分离”这一观点的时候,却十分引起我的共鸣。
02
先来说说第一点:人与人之间需要界限感。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界限感的,不管是与父母,还是与孩子,亦或是另一半。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界限感”的现象实在是数不胜数,最常见的表现应该就是父母和下一代的关系。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父母的干涉很有可能是持续了一辈子的,从你出生开始,一直到你结婚生孩子,甚至到教育下一代。
最典型的就是父母会常挂在嘴边的:“我为你辛苦了一辈子,你怎么能……”
比如你不爱学习,父母会说:“我那么辛苦供你上学,你怎么能不好好学习?”
比如你有和父母意见相左的时候,父母会说:“我那么辛苦把你拉扯大,你怎么可以这样忤逆我?”
大到升学择业结婚生子,小到生活中那个时间段应该喝多少毫升的水,都有可能渗透了父母的干涉,他们学不会把自己的课题和孩子的课题分开,而是会选择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的孩子身上,让孩子按照自己铺垫的轨道前行。
伴侣之间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不会“分离课题”的情况。
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看到某某因为男朋友(或女朋友)要分手而去自杀的报道,每每看到这种新闻我都觉得挺不可思议的,这个世界美好的事物那么多,还有那么多精彩没有经历过,怎么就甘心因为一次分手而选择结束生命呢?
如今想想,应该就是没有学会“分离课题”,他们会把自己代入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思维里,会认为“我那么喜欢你,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可以不跟我过一辈子而是跟我分手?”
他们没有办法把“自己的喜欢”和“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这两个课题分离出来,他们往往会认为,这就是一个因果论的课题“我喜欢你,所以你也要喜欢我。”
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一旦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那么将会让自己陷入死胡同当中,严重者就像上面所说甚至选择轻生。
我认为,所有健康的人际关系,都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不会整天想着去干涉对方,比如拼命地想着去改变另一半,梦想着把另一半改造成自己理想的样子,最可怕的还去付诸行动。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看电视还是看书,甚至是看一个人,当眼睛贴得太近,视角就会缩小以至于看不清楚,但是很多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却往往会忽略这一点。
03
第二点,就是太以自我为中心。
这跟我们平时所说的“自大自我”不太一样,其实你眼中的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表现。
例如,有人个子比较矮小,可能就会产生自卑感,当别人在旁边谈笑风生而自己完全搭不进去话的时候,或许他心里会想着别人是在嫌弃自己的身高,甚至陌生人经过自己身边看了一眼自己,也会觉得对方是在嘲笑自己的身高。
其实实际上这完全是在“庸人自扰”,你身高如何,别人并没有那么在乎,在乎的只不过是你自己罢了。
这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表现。
04
如果我们想要建立一段健康的人际关系,一定要学会“课题分离”,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你的课题只是怎么样去做自己。
不要害怕在与人交往中被人讨厌,恰恰是因为“有讨厌你的人”,更能说明你活得自由。
“如果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