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心灵的最高境界是安详。心灵和社会之间的最佳关系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由的境界,同时又是道德的境界,是自由与道德融为一体的境界。从心所欲,是自由;不逾矩,是道德,两者完全融为一体。
所以,孔子经过自己一生的努力,最终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由和道德融合的境界。
自由是经由必然,再超越必然。真正的道德人格一定是自由的人格。真正的道德人生一定是自由的人生。真正到道德社会一定是自由的社会。到达这个境界的人是宽松的、从容的、愉悦的、自在的,又是合乎道德的、体面的、高贵的。
孔子一生,离不开他的弟子,孔子的光辉,沐浴者弟子,而弟子们的风采,也衬托着孔子。他们共同组成了那个时代的璀璨星空。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第一颜回好学,学习变成了生活方式,只要生活在继续,学习就在继续。孔子、颜回的终生学习不止,是他们乐在其中——好学就是好上了学!第二颜回悟性高。第三颜回志向高。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第四颜回境界高:颜回的安贫乐道;自由洒脱。而孔子最亲近的弟子子路,因为不够好学、好逞勇,而被孔子批评的最多。对孔子晚年的依靠子贡,孔子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孔子晚年归国,主要做三件事:做国事顾问;整理传统文化典籍;教育学生。
孔子带着巨大的历史责任感整理文化典籍,四书五经九本书:《诗》、《书》、《易》、《礼》、《春秋》、《大学》、《中庸》、《论语》都与孔子有关,还有一本《孟子》。孔子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核心位置。孔子以此为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论语 雍也》)。对事业和学问而言,掌握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晚年回鲁的孔子,是鲁国的良心。
春秋后期的孔子,是春秋时代的良心。
去世以后的孔子,是全中国的良心。
(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练成的》学习笔记)
二〇二三年七月十五日 6: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