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继春节后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各地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如吃元宵、猜灯谜、舞龙、舞狮子、送灯等。
俗话说“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可见,送灯是我们当地最重要的节日仪式。送灯是为了悼念死去的亲人,元宵节这天晚上去坟墓前为他们点上一盏明灯,为其送去光明,再烧点纸钱,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个送灯也是很有讲究的,就是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去为亲人送灯。我们当地就有“瞧了娘屋灯,穷断脊梁心”的说法,意思是嫁出去的姑娘瞧了娘家的灯,娘家就会越变越穷之说。所以,嫁出去的姑娘是不能参加娘家的送灯活动的。
记忆中,元宵节这天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过节。吃罢午饭,爸爸就开始为送灯做准备(那时没有现在的成品灯具,需要自己制作。),首先得准备竹签子。爸爸找来一把镰刀从门口的竹林里砍回几根竹子,只见爸爸用刀背麻利地打掉竹子上的枝叶,一根根“光棍”竹子躺在了地上,接着,爸爸用镰刀从竹子的根部将竹子劈成四根长长的宽竹篾,再将宽竹篾各自劈开成细竹篾,这个细竹篾不能太细,否则容易断掉,然后用篾刀将残留在竹篾上的竹节削光滑,都削好后再将竹篾截成一尺左右的竹签,最后将竹签的一头削尖,这样方便插入土里。就这样,竹签就做好了。
竹签制作好后就该做灯纸了。相比较而言,灯纸的制作就简单多了。首先,取来一大张买来的白纸,对折再对折,延折痕裁开,再将裁好的长方形纸沿宽涂上浆糊粘在一起,一个灯纸就做好了。有多少个死去的亲人就做多少个灯纸。
接着准备灯。这个灯实际上就是蜡烛。早些时候,家里条件不大好,就将一根蜡烛分成三等份,提前将灯芯烧出来方便使用。随着家庭条件好转就分成两等份甚至整根使用。
最后准备烧纸。把烧纸用钱钻(专门打纸钱的工具)打好,折好装到袋子里,同时每袋纸里得放几根香,听爸爸说那是钱串,可以把纸钱都串起来。就这样,送灯的准备工作就做好了。
等到四点左右,爸爸就带着我们兄妹几人,带上送灯所需要的纸、炮、灯等物品出发了。那时候,家里面没有车,去坟山上只得靠步行。一路上,随处可见送灯的人群。步行半小时左右就到了爷爷所在的坟山。只见坟头四周全是枯枝败叶,爸爸开始清理坟墓四周的杂草。
记忆中的爷爷非常慈祥,对幼小的我也是特别关爱。爷爷爱去集市上去赶集,每次回来,都会从怀里掏出一个又白又大的包子给我,要知道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一角钱一个的白面包子是大多数人的奢侈,至今也再难寻到那么美味的包子了。听妈妈说:有一回,哥哥把我惹哭了,爷爷不管三七二十一抡起一把椅子就朝哥哥砸过去……“亲爱的爷爷,孙女来看你了,你在那边还好吗?”
“把炮都搬到上面去!”爸爸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们迅速地将带来的花炮背到离坟山远一点的空地上做准备。爸爸说,灯不能点得太早了,太早就看不出来亮光,不好看,得等天有点暗了再点灯才行。
不多会儿,便能听见附近山上的花炮声此起彼伏。我们也开始准备插灯了,每一个灯都需要四个竹签,将竹签插得四四方方的,再在竹签外面小心地套上一个灯纸,用来挡风,接着将准备好的蜡烛安安稳稳地放在正中间,一个灯就插好了。我们依次插上所需要的灯,插好后再一个一个地点亮蜡烛,烛火在灯纸间跳跃,发出微亮的光,一大排灯都亮起来了。爸爸在每座坟前烧一些纸钱,意思是给死去的亲人一些钱花,不知道他们能否收到?空地上花炮噼哩叭啦地响起来了,花炮被一个一个地点起来,放了好一阵子。听爸爸说:元宵节这天,死去的亲人都会出来赏灯、收纸钱,还有,谁家坟山上最热闹,这年家里就会更兴旺。你看!漫山遍野灯火通明!你听!花炮声音,竞赛似的响个不停。我们一行人,挨个地给死去的亲人们磕头,以示敬意。
待花炮放完,烧纸燃尽,望着身后那一排依然璀璨的烛光,我们结束了元宵送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