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号写了《不会外语连诗歌都不能好好看了?》,因为对书中鲍勃·迪伦Blowing in the Wind的中文翻译不甚满意,自己逐字逐句重译了一下,得到很多伙伴的支持,也收到不少对于诗歌翻译的探讨,很受鼓舞和启发。
在这里分享我与伙伴们的交流和我个人的思考。
1.关于第一句的a man,是泛指还是特指?
这一句收到好几位朋友留言,所见略有差异。
“见到man一定是男人吗?从诗歌的内涵来看,翻译我一个男人好呢还是一个人好呢?”“我呢,倾向于人。男女不论,沧桑同感。”
“说点我的小想法啊,第一句,两个man你分别翻译为男人和男子汉,词典中man的解释有:1、male person 2、humans,我觉得在这里作者的意思应该是humans而不仅仅只是男人。你觉得呢?”
“君子所见略同。你的翻译我看了,好很多,第一句就看出了不同。一个人要有过多少路才能成为男子汉。这是一个积累成长的过程。”
可以看到,全诗其实出现了多次a man,除了第一句,其他地方我都翻译成泛指的“一个人”。翻译时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最终之所以选用“男人”的意象,也是想借助男人这个群体要有了一定人生经历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种变化来展现,男人走多了路我们会称其为男子汉,而人被称为人似乎不存在这样的意象变化。
有趣的是,在敲击键盘阐述以上一段选用“男人”的想法时,我又有了新想法,把a man作为泛指,译为“一个人要走过多少条路,才能称得上成人”,“成人”意味着成熟的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世界,都有独立的思考和认知,那这里就无关男女了。
很有趣,不同的读者是不同的哈姆雷特,对诗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而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刻的想法也许也会不一样,所以千万不要静止地看待这个世界,包括自己。
1.关于第二段开始的can句式,和前面的must是否同义?
这一句大家给出的见解不多。倒是得到伙伴的赞誉,受宠若惊。
excellent, meet my taste. I agree with your interpretation on these two words.
yours is better. post it out girl.
在近期霸屏的Bob文中,也读到不少版本,各有千秋。
我的整体认知是,第一段是对要达到目标(如sleeps in the sand)所必要(must)做之事(sail seas)的发问(how many),从第二段开始,表达的是对一种命运到来之前(Beforeit's washed to the sea)还能够(can)怎么样(exist)的发问(how many years),这一段更多强调现在的状态。而前一段更强调将来的结果。
不知是否會有人会觉得我过分纠结,但我就是这样,而且我很享受这种不断打磨的状态。所以有时候觉得自己也挺适合做学术的,对自己喜欢之事沉得下心。
翻译了一首歌以后,我计划翻译鲍勃更多的歌,当作一次心灵探索吧。好像,也能顺便学学英语。
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呢?
感謝此刻我們相遇。
我是栗子,
一隻特殊的栗子,
愿與你分享自己,
也喜歡聽他人的故事。
期待未來我能夠與你一起,
心懷勇氣,獨自前行。
栗子的故事讲完了,你愿意打赏小费给她买栗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