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方法的思考,大部分人所受的教育形式都是被动教育方式,即使成年后,对于自己的知识的扩充和精修也是处于输入大于输出的状态,大部分人可能既没有输出环境,也没有输出的意识,而最近我一直在专研产品方法论和结构化思维方面的思考,相对于以前的学习内容,思维的提升和优化要更加抽象一些,所以,如何更好地学以致用,确保自己看过的材料和理解的内容,能够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就是一个需要反复尝试的过程。
这期间,我发现了以前忽视的一种方式——输出型学习。其实这种方式很常见,我们读书时候,老师们就是一种输出型学习,虽然教我们的内容,老师们非常熟悉了,但是依旧要备课,在备课的途中,既能巩固以往的内容,同时还可能对以前的认知有了更多的理解,尤其是学生们可能会有千奇百怪的问题。在唐杰的《杰出产品经理》一书里有个观点,学习知识只是将信息输入脑海,而这些知识是很难和流通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而且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因此还需要输出知识信息。
举个栗子,写文章,写作的过程本身是一种脑波的逻辑性输出,而因为大脑思维的跳跃性和模糊性,在没形成文章实体的时候,很多细节可能在思考的时候就被忽略了,而写作可以让“强迫”大脑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方式来输出,从而来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加深认知和理解,是知识输出一种非常有效果的载体。
以我自身亲身体会为例,学KANO模型之时,看了大量的资料,案例和他人的成品,自以为已经了解其作为需求分析的精髓所在,当自己也想用其做一次案例分析时,第一次花了3个小时,除去一些数据收集清洗,许多的时间是花费在一步步分析建模过程中,发现很多没想到的细节,而当这些细节,需要我一步步写出来的时候,竟然发现自以为懂了的理论,又开始不清楚了,必须回过头再看一遍甚至很多遍。最终案例终稿写成时,回顾这种模型分析方法,感觉比以前清晰很多,曾经很多模糊跳跃过去的细节,现在都能条理清晰的梳理出来。
还有一种输出型的学习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就是消化了以后,教授给周围人的听,我在学习麦肯锡工作方法时,里面讲到了很多种方法论,每学会一种,我就会讲述给我对面的研发RD哥们听,那哥们一般也很感兴趣,只要他能举一反三说出新的方法论对应案例,我就知道我能让他明白,这个点的理解和阐述上我已经没什么问题了,剩下的就是实践了。有时候在家我还会说给女票听,作为不同行业和背景的人,反而有时候能给我一些新的感悟。
再或者多去参加一些专业的圈子沙龙会议,主动去输出,能对原先的认知和理解,产生新的思考,这些都是单纯一个人输入型学习时,感受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