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同事组织同龄孩子凑在一起读一会三字经读一会国学。我向来是没啥自律性的人,欣然接受,和大伙凑热闹就去了。因为我课比较少,就负责给孩子们读一会故事。
因为故事在家也读,所以我也没觉得这个小小的活动会和家里有啥区别。可是小活动持续了两个礼拜。我发现了孩子不少的变化,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其实教育真的是润物细无声。
孩子学会了指读。原来我也在培养孩子指读,为了让孩子认字,可是不知道为啥一直没成功。在我们的小活动里,孩子们是指读三字经的,现在我发现我闺女看任何书都有意无意的指读,长期对孩子认字一定是大有好处的。很奇怪,在家里教不会,一旦有了这样的仪式感,效果真好。
孩子习惯了跟读,最近孩子无论是看米蛋还是看书,不论是机器在阅读还是大人讲,她都爱跟着重复,延续了读三字经的习惯。我觉得这一个习惯也特别好。
当然还有一系列的影响,可能小小的孩子心里就认为她妈妈是老师,所以有特强烈的管理欲望,也在小团体里有很强烈的表现欲望,更让我发现了不少孩子性格的特质。
带孩子真的是一种修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知生命细微的变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低幼段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不仅要监管,更要有高度的监管。
陆陆续续在看《卡尔威特教育全书》书中的一些方法我很赞同,是德国的一本教育出天才儿童的父亲写的,很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的风格,建议大家去看。带孩子去郊游去旅行,就是一种地理生物教育,当亲子陪伴代替机械的课堂学习,孩子就会享受这种乐趣。你教孩子买东西认钱就是一种简单的数学,比起买一堆练习册每天做三个苹果五个梨的题要好很多。
陪闺女的成长也是我自我审视和成长的过程。我从来没把21天计划当回事,看着闺女的变化,我也发现了环境和创造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
尽可能的给你的孩子创造各种环境,可以邀请一些小伙伴一起组织活动,比如一起读故事,一起做游戏,这个过程不但可以鞭策小群体一起学习,还会有不一样的影响,会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养成,便于发现孩子的一些小问题,家长给予纠正。当然家长一定要参与进来,再好的老师教育机构它最大的功效是传授技能,对于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父母才最应该参与,而低幼阶段是最好的时期,大一点孩子都不喜欢和你玩了。
教育是个润物细无声的活,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