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一辈的感情往往介绍的比自己谈的要好?
因为介绍的都是被介绍方删选与核实过的,是基于传统参考现实认真分析过两个人的匹配度后做出的选择。
是生活里的智慧,是从双方的实际利益出发,是权衡比较过双方家庭的契合度融洽度后,在实力财力等外在内在的各项指标都能平衡的情况下,通过对两个当事人的外貌,学历,工作等自身条件的忧劣一目了然后做出的判断。
即便有某个方面不匹配,也会有其它方面的补偿,不要嗤之以鼻,这就是现实里实实在在的生活,是经考量与验证的,人是会向需求妥协,从而达成共识。
这也就是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往往不匹配的两个人却过得很好,因为双方的满足感已足以抵消不适。
所以不要忽略这些现实里生长出的狡黠,某些弹性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传统的不一定都代表着糟粕。
而自己谈的对象,大都从心出发,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把恋人称呼为心上人,而从心出发的双方,是不会去考虑现实与外在,只遵循自己的感受,在不顾一切的豁出去后,在生活里触礁后,落差就会很大,会有不适感与茫然,失意时就会涌上质疑。
人会成长,感情会谈化,而这种以全身心为代价的感情遇冷后就会难以解冻,失重感尤甚,不能及时化解,怨念会很深,因为纯粹的都是强烈的。
这种以牺牲打底的情感,趋向单一,认知薄弱,容易走极端陷于狭隘情绪里,领略过生活的真谛后才能在教训里醒悟或蹉跎。
但这也不是绝对,都有好与不好的方面与地方,也都有过的好与不好的,两个人幸福与否与怎样结合没有直接关系,是与各自的情商智商和三观的默契息息相关。
所以人是根本,修炼好自己才是一劳永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