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孩子回来,碰到一同学的妈妈,两人聊了两句,回来的路上还特别的有感触,回到家上网东看看西看看,灵感跑掉了。
想起来是她问我,你昨天怎么走那么快,不让孩子拿个面包就走了。我说,我急着回家做饭,怕下午迟到,所以就着急了。事实上我真的很着急,因为回家还得做饭,孩子吃饭又慢,拖延时间。
“那孩子心里会不舒服啊,他又想吃。”
“是的,他有点饿了,想吃面包,我包里有带着吃的,可他不愿意吃我的。”那一刻,我忽然想起来的是孩子随意吃人家的东西别的家长会怎么看,自己又丢了面子了,但同学妈妈的话提醒了我,那是我的想法,而不是别人的想法,而且我关注的是我回家做饭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只是想尝尝别人的面包是什么口味的,而我完全可以用自己包里的东西去交换,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而我又丢失了一次让他学习、让自己有觉知的机会。
我路上回顾了我对他的教育,想到了看过的一篇文章,“孩子难带,其实是因为你说了太多的不字”,反思到自己身上,确实如此。
有人说你真的好爱自醒,爱反思,别把什么过错都算到自己身上。做的多了就变成了对自己的过于严苛,不认可自己,否定自己了。
想想也对,一种事情都有两面,过之犹不及。可只有自己知道,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我确实是有很多问题存在。越反思,越深挖越觉得养育孩子就是在滋养自己,改正自己。同时由于家庭的原因,我自己在心理上有着巨大的黑洞的,所幸的是这个洞正在慢慢的消失。
那我这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心理机制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说起来可能还是要和原生家庭有关吧。
我的父母就是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的人,对他们来讲面子特别重要。比如我爸以前爱抽烟喝酒,每次回家带给他好点的烟酒,他都不舍得自己享用,等人来了再拿出来,以致于我每次回家后都有人专门到我家来喝“好酒”。其实如果说过点这还不算。有次带的烟是一个朋友特意捎来给我们,先生没有舍得吸,想着给我老爸带回家,可没成想,让他在一次酒席上全给了那些八杆子打不着的外人。。。
就是为了防备他这样,我把烟先放在了车上。不知什么时候,他让我妹夫开后备箱拿了出来,就这个事情我和弟弟发了一顿牢骚。
再想到小时候,家里种了好多菜,到菜下来的季节,家里都吃不完,妈妈让他去集市上卖点,他死活不肯,觉得丢人。俩人为这事没少嘀咕。
此类的事情还有好多好多。。。
然后我想,我这种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法的心理应该就是这样形成的了。
同时,同学妈妈说到可孩子想要啊,我反思到我有多少时候是真正的关注孩子的需要,有多少时候是他的需要呢还是我个人的要求?有多少时候我又能顺着他的心意让他去做他自己,而不是带着控制,带着自己的想法。
同时在关注孩子的需要同时又怎么兼顾自己的需求呢?这中间真的是需要一个权衡,要花点心思去做的。
这个时候从我说“不”的次数就能看出来。
其实真真正正的到最后,孩子的每个想法后面你会发现家长带了多少层的眼镜来审视。
有一次他在桌子上吃爸爸出差带回来的饼干,一个不小心,全撒在了地上,我刚想说他,可又控制住了。看着他一脸沮丧的表情说“没关系,宝宝,下次再让爸爸买就是了。”他说“妈妈,对不起,我撒地板上了。我想让你也尝一下多么美味,可没有拿住”,说完自己哭了起来。
看,孩子的心理其实不是我想的那样,而且就算他撒到地板了又如何,大人还有拿不稳的时候呢,何况他一个小孩子,可在以前,他会换来我一顿严厉的批评。
我又想到了我的丢三落四的习惯,武志红说这是反抗父母唠叨的一种潜意识。
我父亲是个对东西的摆放特别在意的人,从哪里拿的一定要放到哪里去,要不就会被一顿数落,然后他再把东西归回到原来的位置。那时住校,每次返校时他都会一再的提醒我,有没有什么东西忘带了,而我保准有会忘记的,于是下次回家又被一顿数落。
以前我的眼镜经常的找不到,一早起来就是到处找眼镜,现在意识到了这个,找眼镜的次数明显的少了,而且我也能知道我上次把眼镜随手放到哪里了。
所以说,你的意识在哪里,你才能觉察到哪里,然后你才能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