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在空旷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的歌声,来自于福贵,也似乎囊括了他的一生…
有人说,让人记住一首作品的最简单和最抓人的方法就是制造悲剧,如果单从这点看来,《活着》无疑是最典型和最成功的,然而仅仅是这么简单吗?终于彻底看完了这部作品,竟久久不能释怀,心中的悲伤一直迟迟不能平息,可能是受电影版最终算是圆满结局的影响,他的最终命运竟是如此凄惨,友庆,春生,凤霞,家珍,二喜,苦根先后死去,经历了时代给予的种种灾难,最后只能同一头老牛度过,这是何等的残忍,如此沉重的悲剧让福贵如何面对,这是一种摧残,也是一种绝望,于读者来说亦是如此。
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而生活中的真实往往是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天涯。作者余华究竟想通过这个作品传达什么呢?
他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所以《活着》写的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福贵在生命中的任何阶段,面对任何磨难都想着要好好活下去,都没曾想过要不活。如果说福贵前辈子是游手好闲醉生梦死地瞎活着,那么从输掉家产和父亲死后,福贵是在努力认真地苟活着的,尤其是在他从战场上捡回一条命回来,又目睹龙二被枪毙后,他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也更懂得心疼家珍他们了。
在春生跟他道别说不想活时,福贵告诉他别糊涂,家里还有女人和孩子在,且经过走南闯北打了那么多仗后更该好好活着,可是最后春生并没有听他的,还是自尽了。福贵说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又踏实,家里人全是他送的葬,全是他亲手埋的,等到他死的时候,也就不用担心谁了,安心死就是了。
福贵是幸运的,有好的家世背景,可以任由他挥霍;福贵是有幸的,死里逃生,迷途知返,终于知道了要如何活着;福贵是幸福的,有好的家珍一直陪伴,为他生儿育女,操持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