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经济下行的原因,还是我本身遇到了瓶颈,感觉生活有点不愠不火。
不愠不火这个词,既有褒义的适中、得当,也有贬义的未有起色。它听上去,还是有那么一些的中性的,可对于大多数渴望刺激、新奇的年轻人来说,日子过得不愠不火则是一场灾难。
因为大多数人包括我都认为,如果年轻的时候过得太平淡,那么他就少了很多这个精力旺盛年纪应该有的经历,比如谈恋爱,冒险,打几份工什么的。在他们眼里,生活得用力,得尽兴,若不这么做,人生就会在自己人生最后做“结算”的时候,结余被显示成负数,标注为损失。所谓在最好的年纪最好的事,但如果没做成,仿佛等待你的就是悔恨和失落。
我想我自己以前也是持这种态度的,或许更甚。
我曾一度认为年轻人应该像运动员一样锻炼、控制身体,像科学家一样计划工作,像画家一样去热爱生活,像企业家一样去为社会贡献。
我甚至为此设计了一个好像很有道理的公式:
用力忙碌&全情投入=更多地利用时间、身体=比别人更快地成长=比别人更好地生活
很多人和我一样对这样的理论坚信不疑,做起了虔诚的努力派。他们朝九晚五地,没有业余生活地在努力工作,到了夜晚和难得的周末时,他们也无一不在物尽其用地学习、提高和充电着,如果你偷偷看看他们的朋友圈,你能够马上找回当初在学校里被碾压的紧迫感,他们都在学你还敢不学?
也有的人呢,选择的是自由派,要么在放肆地狂欢,要么就是背着背包潇洒地旅行着,他们不会work hard但一定 play hard。
人们虽然选择不同,但是你能够感觉到他们对自己生活所用的力道大多相似,与其不愠不火,他们更愿意大力尝试。
人生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所谓“尽欢”或许也能够有多种诠释的方式,可以玩的high,也可以忙到爆,不要浪费时光总归是对的。
但,当整个社会仿佛都在充斥着这样一种用力,尽情的生活方式时,最近过得不愠不火的我,想起那些为生活用的力,我突然又总觉得不太对劲。
一来,我觉得似乎你太过用力,好像生活也并没有保证过要给你应有的精彩。比如当我特别积极地在公司挣表现的时候,领导同事无一不是先以白眼回应,然后过来拍拍我的肩,并没有什么正面表达;又或是当我特别疯狂地跑完10公里步之后累的气喘吁吁,但体重其实还是毫无改变,因为没有坚持,爆发力能让我走出家门,却不能改变我的习惯。
我发现用力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却无法改变很多实质的问题,它不会让我真正地从焦虑、从不安进入到平静和满意。这让我怀疑起用力生活的意义,于此同时,我也慢慢发觉身边那些在疯狂地用力,在尽情地体验生活的人,有着足够令人怀疑的证据。
我感觉他们不是在珍惜时光,不是在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用力。
更多的时候,他们的用力只让我觉得是他们对落后,对浪费生命的一种恐慌情绪。
我的朋友小C,是一名公司的市场经理。平日里看到她的时候,大多是她的背影,她随时出入在各种展会、各种行业聚会上,因为她的工作就是尽可能认识全世界的人,交换名片,用信息交换获得生意机会。
而当我偶尔想翻看她的朋友圈,想找一找她有没有比较个人、比较休闲的形象时,却仍然看得到那满屏幕的行业会议,干货分享:
“XXx产品实在太棒,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出色的技术,产品+运营的团队值得信赖!”“经济下滑,而消费升级,XX忠于品牌的战略有得一看!”
除了分享干货、表达见解之外,她唯一显得“休闲”的内容就是健身了。每天汗流浃背,不仅有举重还有长跑拉伸各种项目,要是长得糙一点,全然一个女汉子。打开微信跑步,你也能够轻易看到她正排名前列,朋友圈照片也要么是身材健硕的模特,或者就是健康的食品,她仿佛随时都在用实际行动提醒着你,她很勤奋而你很懒惰。
可我的感受是,她的用力似乎没什么效果。因为我每次看到她都是特别忙碌,急急忙忙的样子,而她的工作难度在我看来,并不应该让她显得这么忙碌,当我听到她的工资水平就跟应届生一般的时候,我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
唯一的解释,就是她或许结交了很多厉害的人,而为了弥补心理上和这些人的智识差距,她只能通过平时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来塑造一个更优秀的形象,也提醒自己不要松懈。
这种“装作”很用力的行为,却发生在几乎每个人身上。
无论是一日三餐吃鸡胸肉、花菜来健身的少男少女,还是日复一日地刷文、刷标题党的各种小编,亦或是随时演讲、沙龙、发文章的各类企业家。他们在连续不断地用各自惊人的耐力、智力、表达能力告诉世界,自己在努力。
但这是不是都代表着他们会得到应得的,这是不是都代表着用力生活就会有一个确定的相应结果呢?我觉得这很难说。
前几天,百度的前副总裁李明远因为涉及某交易案而引咎辞职,我看了看他的履历,和大多数人一样感到非常的震惊和可惜。
俞军曾这样评价李明远:他是个做什么都能成功的人。李明远以实习生入职百度,在三十岁做到百度副总裁,李明远的百度升职记曾经是被互联网人津津乐道的职场励志故事,这其中有着无数教科书般的奋斗案例值得年轻一辈咀嚼和学习,这或许也算做一种“用力”了吧。
可这样一个我认为放在任何电影里,都想是主角的人,却会因为自己的“用力”而失去属于自己角色,失去机会。
当然,我擅自将李明远的过错和用力过度,想法过多联系在一起,是有些欠妥的。但这并非不可作为“用力过度产生副作用”的一个例子。试想他为何在自己蒸蒸日上的时候不能稍微稳健一些,更多注意自己与身边人、资源的关系再从长计议?
当然,人在集体、在一个高位的时候,自己的角色很难自己决定,身不由己。但之所以“不由己”,或许正因为刚加入游戏的时候,被别人抓住了自己“太过用力”的把柄也说不定。
我不知道人们“用力”的原因,也不清楚“用力”最终能否给我们带来期望生活的概率高低。
但我总是觉得,人们是因为没有方法,是因为“迷茫”,才会选择“用力”这一种办法。
人们发自内心地相信更多的付出一定会有更多回报,只是这个逻辑在一开始是被我们用来激励自己面对未知生活时用的,它描绘了一种可能性,为让我们相信用力一点能够带给自己更多的确定性。
当我们用力太多,当我们过于相信“努力就有回报”这个逻辑,过于相信生活会因为你井井有条,就准时准点地给你发放奖励,可能会令我们步入一种困境。
很多事情都是循序渐进,不是一蹴而就的。用力可以令我们爆发出力量,但也需要一个冷静的、合理的安排,我们才能够真正接近想去的地方。
用力本身没错,但是事事都用力只会让你一点点失掉那股作为一个有趣的人的“软魅力”,你的爱人、家人、朋友、并不需要你用一种坚硬、坚毅的姿态跟他们相处沟通,世界、生活也是。
总之,物极必反。凡事讲究分寸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