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4:2017年1月26日,农历腊月29。
从街上往回走时,碰到了康家小老表。他正吃着早点,准备去上班。与他寒喧了几句。康老表这个人,性格内向,话不多,质朴老实,待人实诚。他的祖母,是我祖父的堂姐。我称呼为叔伯姑婆(书面语称谓应为堂祖姑婆)。
听父母讲,姑婆命苦,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是我家的曾祖父(老家称之为爷爷)将她抚养长大。当年,曾祖父虽做点小生意,种有十几亩田,但家大口阔,既要抚养我的祖父等四个子女,还要抚养这个侄女,负担很重。按说,曾祖父是要将这个侄女留在身边,撑起一房门户,但在当时那个年代,也确实是有困难,才把她嫁到邻村的康家。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和他们康家走得很近,关系也很亲密。按中国传统来看,这层亲戚关系是不能马虎的,因为我们家是姑婆的娘家,大小人情须有来往。我到他们家走亲戚的记忆,现在想来也是浅浅的一点印记了。只记得他们家是高高的台子,围墙围着的四合院,台子前面的树木不多;姑婆的脸相也没有一点印象了。
每年大年初三,姑婆的两个儿子,都会来我们家拜年。我称呼他们分别为康大爷(老家称大伯为大爷)和康二叔。由于祖父还有2个姐姐和1个妹妹,都外嫁,她们的儿子大年初三这天也要来我家拜年。所以这天我家是很热闹的。
康大爷和这些表大爷、表叔们也都是以“老表”相称,平时也难得碰到一起,来我家拜年就是他们相聚的好机会。他们非常珍惜这样的时机,再加上又是过年,自然个个心情愉快,所以在餐桌上他们之间会相互敬酒。这样一来二往,边喝酒边聊天,酒席上自然是非常热闹。有时碰到哪个表叔“较酒”(家乡方言,即劝别人多喝酒自己少喝酒),吃饭的时间就长了。
这时候,母亲便会不断地往餐桌上加菜,或者再点燃火重新支起火锅,往里加汤加菜,供他们继续喝酒。在他们这些老表中间,康大爷是最年长的,小的弟兄自然要向他敬酒。康大爷这个人也很实诚,自然不会推辞许多;这样一来,康大爷就会喝很多酒。这餐酒席有时会吃到黄昏,甚至吃到晚饭时分。这天,也就成了亲戚们来我们家拜年中最热闹的一天。
那时候来拜年,都是步行来回,每年康大爷回去时都是醉醺醺的,走路摇摇晃晃。听说康大爷有一年酒喝多了,回去时还在路边呕吐了。像这种醉酒呕吐,在我们老家笑称为“下猪娃”,并说是很吉利、要发财的事情。当然,这是一种笑话;这种情形也会在第二年的拜年酒桌上,被表大爷、表叔们再拿出来说笑。这些情形都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现在康大爷已过世多年,自我参加工作后就再也未见到康大爷来拜年了。随着姑婆、祖母等老一辈人相继去世,现在这个亲戚关系已经变得很远了。大年初三,像康大爷这一老辈的亲戚们,再也不会到我们家拜年了;家中那种“较酒”的氛围、吃到晚上的酒席也就再也没有了。
我和康老表一直保持着联系,既是缘于我们是同龄人。我们本是初中同学,他当时学习成绩很好,中考考到了当时的荆州东方红中学,后来具体情况不详;又因为再后来我们上班碰到一起,才又保持了联系。而康家同辈的其他兄弟,我从小就印象不深,自然也就没有联系了。按照亲戚关系来看,我和康老表应该算是第四辈了。
说起这个亲戚关系,我突然想到了老家流传的一个说法: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走完了(也有说“三辈四辈就拉倒”)。这个说法揭示了亲戚关系的延续时间,也反映了人情社会的一种现实。
按照我们中国传统的家族亲戚关系来看,每一辈人都有自己的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和姻亲关系。终止上几代人的亲戚关系,维持好自身这一辈人的血亲姻亲关系,也是自然、正当、合理的。这种终止是自然而然的,时间长了,也就约定俗成了。
记得大哥有一次感叹:现在父母在,我们兄弟姐妹们是一家人;以后父母不在了,我们就是亲戚了。听得出,大哥既是在告诫我们:现在趁父母健在,好好珍惜现在大家庭的亲情,也是在感慨人生不易、感叹人情社会的现实。
孝敬父母,珍惜大家庭的和睦亲情,维护兄弟姐妹间的团结互助,我家的兄长和姐姐都是做得不错的,为我做出了榜样。我这个当弟弟的,也不能落后,也要像他们学习,维护好我和妻两边家庭的团结和睦,不能“道远情日疏”(唐·储光羲)。
唯如此,家族的血缘亲情才能代代相传,辈辈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