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个学妹跟我聊到她落选了优秀学生干部,有一点失落。我知道团委向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优秀学生干部不管怎么样都是会被部长承包的,而学妹只是一个副部。这场角逐可以说从一开始她就输了。我问她,当初放弃竞争部长是不是有点后悔,她说不会,我又问她现在是不是有点委屈,她说有点儿。
知道现实和接受现实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学妹同我认识两年了,两年来,我见证了她对她那个曾在学校学生组织中毫无存在感的部门的所有付出和努力。以学妹的能力,区区一个部长她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只不过比起社交,她更乐于踏踏实实完成每一篇报道。尽管她很清楚这个选择意味着自己顶多也只能是个优秀团员了。可是,知道现实和接受现实确实是两码事。当评优落选这个事实摆在眼前时,学妹难免产生失落情绪。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遇到困难不妥协不放弃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正派思想。可是很多时候,这些思想或多或少都会促使我们产生某种自信,自信自己足够了解现实,足够坚强,足以克服现实的诸多困难,仿佛我们势必会成为同现实斗争的赢家。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二十来岁的我们容易畅想美好的未来也容易在一次次猝不及防的挫败中受伤,迟疑,退缩,迷茫。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包括现实中怯懦的自己与理想中无所不能的自己之间的差距。
记得有一次部里要去敬老院搞活动,我一个朋友也十分想去,她恳请我将她带上。她说自己一直没有去过敬老院有点遗憾。提起敬老院,她的两眼似乎都闪烁着博爱关切且祥和的光芒,我知道她的同情心以及正义感在迸发了,因此没有拒绝。
才到敬老院门口,我就有点傻眼了。只按了门铃不久,抬头时一个哑巴已经在隔着门栏朝我们咧嘴笑了,一个断了一只胳膊的中年人自言自语着用另一只手给我们开了门。一群老爷子,说老也还不算到老人的年龄,神情木讷,表情呆板,在院子里踱步。窗户前还可见蜷缩的妇女一口口吐着烟雾。很显然,这个敬老院同我们想的判若云泥。朋友往大门口退了退,她说自己有些害怕。老人需要尊重关爱,或许残障人士是更应该同情的,然而此时朋友脸上的表情明显昭示着博爱同情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特别在后来我们鼓起勇气近距离接触这些“老人”期间,被告知正搀扶的老爷子患有精神分裂症时,朋友一下撒开了手。那个瞬间,我知道她惧怕到眼里什么光芒都消失了。等我再一次提起去敬老院时,她只说了一句话:“我想我应该好好思虑一下我是不是真的可以做个善良的人了”
选择善良往往很容易,接受善良带来的不便却总让人难以面对。
选择的魅力在于觉得委屈却不后悔
回到刚开始我提到的学妹,她说她觉得委屈,可她也说她不后悔。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其实,她虽然错过了荣誉,但荣誉对她来说可能更加虚无。只有本本分分的稿件才能让自己充实。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学妹她还是赢得了她最想要的。
前段时间重温了《奋斗》这部剧。陆涛这个角色让我印象深刻。他在自己亲生父亲徐志森的一步步引导下,迫切想独立设计属于自己的作品,并想看到自己设计的楼变成一个完美成品的欲求越来越强烈。没过多久,他成功了。法兰克福风情终于顺利诞生了,这对他来说是件天大的好事也是一次莫大的激励。然而它也是一次莫大的打击。因为它诞生没多久徐志森就将它暗自转卖了。徐志森是个很有天赋并且很有头脑的商人,陆涛一度萎靡不振,他被商人利用了,他非常委屈。然而如果一切再重来一次,我想,陆涛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因为人要获取些什么东西必须同时付出些什么,并且这些付出不会只像被蚊子叮一口那么轻松。他需要机会,需要平台,因此必须忍受自己的作品变成赚钱的工具。
正确的选择并不是最优选择,因为只要选择就有利有弊。只有不曾后悔的选择才值得人为之付出。
不忘初心,或许你能找到选择的意义
部门纳新时我认识了一个十分可爱的小学妹,她性格特别温和,态度非常诚恳,特会说话。为此,我将她收到了麾下。她笑眯眯地表示特别期待也很喜欢和我共事。那时,我便下定决心栽培她了。只是一个学期过去了,我始终没能等到她主动参与部门任何一项活动,反而等到了一句抱歉。她是这样说的:“对不起,学姐,其他地方强制的活动太多了以至于我没能好好干部里的活”。我不知道如何消去她内心的愧疚,因为我搞不清她是为自己愧疚还是为学姐愧疚,我只能同她说没关系,每个人选择不同而已。我仍然相信她曾经的热情,曾经的畅想是真心实意的。只是走着走着她便忘了自己的初心而我还记得而已。
选择一条路很容易,记得选择的初心却很难。
不管怎样,现在的你,总归是踏上了一条正在走的路。这条路是你出发前敢选的路,不知道不久的将来,你是否还敢接受它沿途的荆棘,不知你是否还有幸领略这条路最远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