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由其所预设的“道”展开。而“道”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具有不同的义涵。
一、实存意义的“道”
宇宙本体论范畴,具有实存性,是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是形而上的、抽象的、绝对的、唯一的、永远常存而又永远变动的,是天地万物创造的根源。道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在品味上、时序上先于万物而又内在于万物。
【原文例证】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的本始,;“有”可以用来表述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注解]
本章中,“无”、“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活动过程。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而被称为“无”的“道”,却又能产生天地万物,因而老子又用“有”字来形容形上的道向下落实时介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的一种状态。
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浑沦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纷纭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运动都会回复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了解宇宙的初始,叫做“道”的规律。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休止,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译文]
道是独立无偶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阴阳两气,阴阳两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译文]
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万物虽现各种形态,环境使各物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的。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任自然。所以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使万物成长作育,使万物安宁心性,使万物受到爱养调护……
二、规律性的“道”
道作用于万物时,表现了某种规律。其中一个总规律就是“反”,它蕴含了两个概念:(1)相反对立,即对立转化的规律——事物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2)返本复初,即循环运动的规律——事物的运动发展状态总要返回到原来基始的状态。
其他规律: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柔弱胜刚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等。
【原文例证】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现,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第五十八章
[原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译文]
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之中……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致虚和守静的功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循环往复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静,静叫做回归本源。回归本源是永恒的规律,认识永恒的规律叫做明,不认识永恒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认识常道的人是能包容一切的,无所不包容就会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第二十五章
[原文]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译文]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
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
[译文]
道的运动是循环的……
三、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之为德。当道作用于各种事物时,可以显现出它的许多特性。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上,其所显现的特性而为人类所体验、所取法者,都可以说是德的活动范围。
道是指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指参与了人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到状态。道家的道德着重于顺任自然的一面,不同于儒家所强调的伦理性的一面。
德(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
【原文例证】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侯王如果能持守它,万物就会自生自长。自生自长而贪欲萌作时,我就用“道”的真扑来安定它。用“道”的真朴来安定它,就不会起贪欲。不起贪欲而趋于宁静,天下便自然归于安定。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译文]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冲激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都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章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的言辞不华美,华美的言辞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真正了解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了解。有道的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利万物而不害。人间的行事,施为而不争夺。
注:本文总结自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图片除《老子》书影外,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