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注解经典者多如牛毛,没有他们借个肩膀给我们,以大多数人的智商,也不一定就能完全正确地看懂经典——当然,没有一个人敢扬言自己的注解就是完全正确的,很多人也都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别人。有些人,努力想靠近原作思想,但能力等局限,没能完全靠近;有些人,怀着另外一些想法,故意偏离原作。所以,这些解读者们往往最后或多或少总会招来一些诟病。对于那些努力想靠近原作的人,我们还是应该致以敬意!毕竟,境由心造。每个人的世界,或者说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都是自己思想的折射。我也不例外,在重读这些经典的时候,脑瓜子里不由自主地冒出些自己的想法,既然已经冒出来了,就记录下来,权且解闷吧。
三、读《赤壁赋》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子与客游于赤壁,吃了几口小菜,喝了几口小酒,微醺之际,就着清风明月,看天高海阔,客不由生出形而上的感叹:人之渺小,如蜉蝣于天地、如粟米于沧海;生命之须臾无常,如川之逝矣。比起那些天天高喊着人是万物之灵,人主宰一切的狂妄之徒,比起那些以为自己会万寿无疆、与日月齐晖共天地同寿的愚痴之辈,客亦不失为一智者矣。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东坡先生确实是达观之人。这一段,也正是他赤壁赋的思想精髓之所在。对于前面客之所叹所悲,东坡开解道:任何事物,要看你从哪个角度看。从它们无常善变的角度看,河水没有一分一秒停息过奔腾流逝,就像孔老夫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月亮也阴晴圆缺从没停止过变化。四季、轮回,莫不如是。而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和我都是永恒无尽的。这个地方,需要深思,为什么万物和我都是无尽的?因为虽然水流不断,但是这条河流并没有流走不见,这条河,黄河还是黄河,长江还是长江,它还在那里没有变。而月亮,虽然阴晴圆缺每时每刻发生变化,但是它本身并没有增加或者消减一分。也就是说,变化的是事物的外相,而事物的本体没有变化,所以说吾我都是无尽的。
这里面,其实蕴含了很深的佛学思想。一方面,物与我,都是”|无常“的。四季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万物皆有成住坏空;另一方面,轮回之根不除,则人的相续不断,轮回不息,由人所造之外境,则也是生生不息的,这场戏永远也唱不完,”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则此又成”常“了;但是,如果再上一个台阶,深入一层,如果我们真正通达了万物无实之理,进而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本性,真正看到了那一轮真实的月亮,而非指月之手,我们就真正断除了轮回之根,斩断了这条锁链,由我们的分别妄念自导自演的这场戏则戛然而止。而我们所认识到的那个自性,则是无往无消无长的,亦即”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由此看来,这三种理解,真正应了禅宗说的那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其实我也不知道苏老夫子真正咋想的,我只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各位看官,莫惊莫怪,古往今来,解读他人文章者,哪个不是如此呢。”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思之也就坦然。
”且自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仅此一句,若能做到,就已是让我辈折服敬佩的大人君子。十不善业中的”不予取“(狭义地说就是偷盗,当然戒律中不予取比我们日常认为的偷盗要更广更严格详细。),守持这个戒律非常不容易。如果人人都能像东坡先生说的这样,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那么守持这个戒律应该问题不大。难就难在人常难断心中贪欲,该得的不该得的,能伸手不能伸手的,一个”贪“字生起的时候,就昏了头,难以自制自律啊。
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这些都是无主之物,清净无染,人对其也不容易生起贪执占有之心,舍之也不易产生吝啬心,所以佛教中也有拿这些清净美妙的无主之物进行供养的说法,不失为一种善巧方便。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让人不由得想起佛法中说的根、尘相遇而生识之说。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所谓的造物主,不是上帝,不是真主,就是我们自己啊。我们在自己造的幻梦里爱恨悲欢着,乐此不疲。想一想,也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