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进陕北,一股粗犷的气息扑面而来。广漠的黄土高原,贫瘠的山梁沟壑,一望无垠的裸露土地就像是巨人嶙峋的脊背。洛川县,就坐落于这样一种色调中,放眼望去,环密交织的果子林是这座县城焕发的生机。
有一个叫常家塬的地方在这一代最为有名,县上的人都知道,不是因为它果树长的旺,也不是因为苹果卖的好,而是在这个果香四溢之地,藏着一个美丽的输油小站——输油一处洛川输油站。附近村民都说:“人家握(那)大罐高太太(非常高),工人们穿的衣裳都是红通通滴!”
这些比果树还高的大罐,这身比苹果还红的衣服都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六年前,当我第一次来到这里,还带着刚走出校门的懵懂。纵横交错的管线,错落有致的储罐,轰鸣作响的设备成为了人生中崭新的坐标,一个看似不大的输油站里承载着压不垮的责任和使命,蕴含着数不尽的知识和经验,连同它的一砖一瓦在内,都让我大开眼界。常家塬上的那几年忙碌而充实,温馨且快乐,从这里离开的时候,我带走了多年历练的奋进与执着,在另一个领域里,继续追寻梦想。
初秋时节,我有幸再次来到这里,带着一颗怀旧的、求知的心,坐在车上一点点驶向目的地。距离常家塬越来越近了,隔着车窗当我看到四具高高耸立的大罐时,激动的心情泛起了层层涟漪。
然而我从未想过我会对这里感到陌生——门岗外的高科技指纹识别系统首先映入眼帘,身旁的同事伸出食指轻轻一刷,门就打开了。我还来不及意外,便进入了一个装备齐全、摆放整齐、设施规范的门岗值班室,三名身着制服的保卫人员很有礼貌地要求我们寄存手机、烟火等违禁品,还让我们详细填写进出站记录,恍惚间,我觉得自己仿佛如当年一样要进站上班了。
“一进站就能看到一棵桂花树”,我在心里思忖着。可是走到跟前才发现,当年那棵桂花树早已长高,枝繁叶茂,充满生机,旁边的几株玉兰也在努力向上“窜”,油亮的叶子有些许发棕,显得多了几分岁月的厚重。在它们旁边专门开了一个精致的木栅栏门,上面提示着“进草坪修剪花草的通道”,我不禁暗暗称赞,这样一来,对草坪和植被的保护就更加细致了!
顺着泵房径直往前走,两旁的花圃边上已经换成了错落有致的青砖,冬青树外围如同刀切过一般笔直。走进泵房,还是那熟悉的机泵轰鸣声,可是眼前的一切早已大变样——房内重新铺了地砖,管线上的箭头和字样是新贴的,阀门也更换了标识牌……技术员介绍道,这些都是按照油田公司“目视化管理”的要求去改进和完善的,不仅如此,连同锅炉水处理间、盐房、计量间都换了崭新的面貌,大到水泥、砖头的摆放,小到一棵杂草的清理,都在按照严格的标准执行。
我一边赞叹着,一边来到从前上班的站控室。记忆中的站控室空间不大,光线也很一般,尽管用一扇玻璃推拉门隔开了电脑和机柜,仍然有嗡嗡的声音传出。可是现在的站控岗简直焕然一新,拓宽了空间,粉刷了墙壁,墙上挂着的视频监控格外清晰,嵌入式的柜体既节省空间,又能有效容纳大家的培训笔记和工具书,让一个站的核心区域变的整洁又亮堂。曾经和我一起分配的同事徐博,现如今已当上了运行班长,成为了骨干力量。他说,现在四个运行班的班长都换成了年轻人,这要归功于组织给予的平台,为青年创造了更多锻炼的机会。说罢,他又详细地介绍了如今使用的各类监控系统和生产数据,流利的表达处处彰显着对工作的熟识,说起外输、计量,化验等各个岗位,都能侃侃而谈,俨然就是一个“多面手”,和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青涩少年早已大相径庭。
站外生活区域的变化同样令人耳目一新。穿行在文化长廊中,抬头可见党风廉政建设和员工精神风貌,一张张照片凝聚成奋斗的缩影,诠释着集体和个人的坚守与荣誉。餐厅的布置还一如往昔,可是放在洗碗池上的剩菜盆却变的空空如也,听大家说,这是场站实施“光盘行动”以来的成果;门口的垃圾桶旁边再也没有丢在外面的纸屑和烟头,因为员工们越来越注重细节,努力在培养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这一切,或许只有曾经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能深有体会吧!
昔日的同事对我说:“许多都变了,但也有许多没变。”或许我们就游走于这些似有似无的变迁之处,忠诚于梦想,执着于追求。就像当年生活在常家塬上,目睹春去秋来,树长花开,亲自摘下一颗承载着希望的果实,来慰劳一年的付出。今年,我虽没有经历那些繁忙的春耕景象,但却看到,苹果已经挂在了枝头,心底由衷地为这些硕果高兴,也为这里有一群默默坚守、辛勤耕耘的输油人而自豪。
再度行走在常家塬上,脚下的土地分外厚实,头顶的光照依旧刺眼。看着笼罩在紫外线里的输油小站,我相信每一滴辛劳的汗水,都能折射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