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网络上曾围绕历史课本要不要删除卫青这个人物,闹得沸沸扬扬,最终在我们的一贯坚持下,教材编写组‘决定补充’相关内容。
讲句心里话,虽然结果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但总觉得被某些人恶心了一把。卫青作为汉民族的英雄,七战七胜,拉开了大汉朝反攻匈奴的序幕,这等功绩,我们不当做楷模,难道要唱诵满清南下?
经此一役,小编深入了解了卫青,发现后世的文学界,对他的评价很一般,甚至还不如征战匈奴被俘、合围匈奴迷路的李广。
例如,太史公司马迁,在《佞幸传》把卫青当作反面教材;苏轼的《东坡志林》更加下流恶心,“若青奴才,雅宜舐痔”。
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卫青的外戚身份。
卫青父母搞婚外情,私自生下了他,后来到了公主府当下人,所以他的身份低下,于是养成了谨小慎微的个性。
但谁知他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一眼相中,卫青自此平步青云,成了外戚。而外戚,在我国古代一直没有好名声,殃及池鱼,连带卫青的光辉,也掩盖不少,总有人认为汉武帝刻意偏袒他。
其次是为国效力却老实本分。
卫青一生征战匈奴,功劳有目共睹,所以才能位极人臣,深受汉武帝宠爱,封邑万户。按理来说,这种边疆大将,不会太老实,会时不时搞出点幺蛾子免得汉武帝猜忌。
但卫青不需如此。
他不结党营私,更不会养士博得好名声。他是个完美的臣子,史上大多文人,都做不到。
最后是爱惜羽毛唯命是从。
卫青出征,必然大胜,大胜则有封赏,这方面汉武帝向来不会吝啬。但卫青每次论功行赏,从不多吃多占,尽量让自己的属下也能加官进爵。就算得到了赏赐,也会拿出很大一部分,去笼络汉武帝的其他宠臣。
还有一点很重要,卫青太过唯命是从了。汉武帝的吩咐,他从来不会说一个不字,任何奖惩,都会先请示汉武帝,至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个道理,卫青全然无视,他的宗旨是心里扛着汉武帝的一起出兵。
文人的酸腐气息在卫青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骨子里,觉得将军就应该马革裹尸还、惨兮兮的被皇帝灭满门。而不是像卫青这样,不拉帮结派,做个本分臣子,绝对服从皇帝。
殊不知,国家最幸福事,是将军百战胜,归来仍少年。
文人笔下少一个悲剧英雄,百姓就会多一份安心添一晚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