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老师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激发人内心的力量,开启心中的泉源就像活水源头,源源不断!”。从这一句话当中,就能看出张良老师对教育的一种追求和境界。真的是自愧不如啊!
我被张良老师这种传奇的经历深深地吸引着!两年的高中物理老师经历给他埋下了教育情怀的种子。1996年的时候,他进入了《南风窗》,当了十年的记者,正是因为这个经历全方位的锻炼他的思维能力,信息能力,交往能力,整合能力。正是这种深度的学习,让张良老师迅速的成为了专家!对照我自己,我觉得我就是那个常说“我是数学老师,所以我不会写文章”的这样的一个认知的人。很需要去扩大自己知识的边界,去了解更多的信息,成为快速学习者,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08年的汶川地震,那么张良老师作为记者对幸存者和参与救助者进行了全程的跟踪采访。发现幸存者之所以能幸存,是因为他有信念的支撑,他的内心有着强大的力量。那有什么办法让一个人的内心能够更有力量去面对未来生活中的挑战。通过教育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那就需要通过教育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这让我想到了我认识的一个家庭教育的专家导师宗彩老师,她也是汶川地震的幸存者,她当时被埋在废墟下,整整埋了70多个小时。跟她一起埋在废墟下的还有她的战友,她很多的战友的情况都比她好,但是只有她幸存下来。通过她的讲述,她就告诉我们,她活下来就是有一个信念,因为他的爸爸从小就告诉她“宗彩你跟别人不一样,你是唯一,你是爸爸的骄傲”。就是这样一个信念支撑着她,让她坚强的活了下来。
未来会发生什么可能我们并不知道,但是世界的结构和运行规则会发生改变可能会是个常态。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是否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去设计未来的课程。帮助学生应对未来的挑战,让他们能够去面对困难!
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历,张良老师找回了教育的初心,在2012年的时候创办了泉源高中,他希望通过创办不一样的教育的形态,去探索教育最远的边界,跳出教育体制去探索教育,创新教育。这所学校最大的不同是以游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会在全国不同的地方学习,去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打交道。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
他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不在是老师单向的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进行专题式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他对国家的高中的122本教材进行了一个统编,通过一个拆书,重整书的结构的方法,打破学科的界限。把高中的学习围绕26个学习模块进行。真正的让学生从认知学习的角度出发,重新的构建知识结构。
就像吴校讲的,张老师就是一个教练型教师,像教练一样花心思的去鼓励球员,尽量让每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合作中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这里就让我想到了,确实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多看到孩子的亮点,少看孩子的短板,看到孩子做到的部分,忽略孩子做不到的部分。不断的鼓励他,肯定他,带领他前行!这让我想到了前几天看到的在一本书看到的几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人越努力,就越容易急躁,越容易陷入对孩子要求过高,或者只追求结果的误区。孩子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如果老师急躁了,孩子们也会变得躁动不安。那就在教学中试着做教练型教师吧!
2015年创办“爱米云助学”,张良老师希望能在传统的学校移植教学,有效的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让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在学校教学中输出,去复兴教育理念,让这些理念在班级授课中呈现。通过课程输出,资源输出,技术输出,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感受,改变了课堂中师生的关系,教师不再是输出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今天正好到镇中心小学听了一节三年级《年月日》的单元复习课,这节数学课也用到了信息化技术,用的是希沃白板5中的一个小游戏,这个游戏是两个同学比赛摘苹果,摘得多的同学获胜。每个苹果里面就有一道小小的题要进行选择摘取,摘对了得分,摘错了扣分。游戏是很好玩的,但是我觉得这个参与率很低。每一轮游戏只能两个同学参与,其他同学光在下面看着。这个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们的学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这样的移动,那就是全员的参与,既调动了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又让每个同学都参与思考。那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课堂的旁观者!如果把这个游戏放在线上直播课的话,也可能达到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效果。
“我是谁?我一生的工作和使命是什么?”张良老师说,他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在探索教育背后的原理。他的工作和使命就是帮助教育在边走边摸索当中探寻出路,感知内在的力量!张良老师还说:“探险者没有地图,但心中有一条路。”我想我们就是要一起去探索这条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