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阳民俗博物馆曾见到如下图所示的一套“装备”。
“这是干什么用的?”老伴问。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看过吧?这是剧中人物小炉匠的装备。”
她还是一头雾水,看样子真的不知道小炉酱是什么酱?黄酱黑酱还是豆瓣酱?于是乎我给她讲了一段乡村的经历:
29.村里请来个钉缸的
钉缸、修锅的匠人学名叫“锔匠”,在东北也叫“小炉匠”。那些年物资匮乏人也穷,水缸、酸菜缸、铸铁锅以及陶瓷盘碗碟裂了、坏了、打了,都要修一下再用,于是就有了锔缸、锔锅、钉盘碗的锔匠。他们一般没有固定的门点,都是挑着担走村串户,沿街撵巷,边走边吆喝,揽点小活,耍点手艺,挣点小钱,养家糊口。
这里说“请”?因为在那个年代匠人们也被合作化了,城里成立了合作社,单打独个的手艺人被集中到合作社,谁家有活自己送去。若某个集体或村里有批量的活可以请他们来。生队有几口破缸坏锅,村民也有个别要求,就把匠人请进村,我有幸赶上了。
匠人们是根据锅缸盘碗碟坏的程度和裂纹走向、位置来决定用几个锔钉,大钉还是小钉以及锔钉位置的。所以锔修的工艺过程一般是:“检查判断→制作锔钉→对茬→钻眼→钉铆锔钉→涂抹密封剂。”
制作锔钉:锔钉形似订书器用的书钉,两腿为圆柱形,粗细与钻头所钻孔径一致。背部有扁平状的(用于锔缸和瓷器)和四棱柱形的(用于锔锅)。拉动小风箱,生起小红炉,用小砧子小錾子小火钳子小锤子,按心中所思,用手上技艺,叮叮当当锻造出一个个精致的锔钉子。
对茬:很简单,将散落的缸片锅片对接复原,外用绳绑,内用木方木块顶住,使其不至于散花。
钻眼:在照明还靠、煤油灯的那些年,哪来的手电站?一个凸字上半形的铁杆,尾部安个拖儿,可相对转动,头部有个轴向方孔,用于安装钻头,就是钻具了,钻缸、钻锅等大件时用这个。钻盘碗碟类小件时,钻杆是直的,牛皮条缠绕钻杆几圈,两瑞固定在弓上,转的过程像拉二胡。“吱—吱,吱吱,吱—吱。”
钻头吗与我们今天常见的麻花钻头截然不同,大一点的就是个四棱锥,小一点的就是个菱形扎枪头。
钻头用什么材料?“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钻头的硬度必须比被钻材料的硬度高3~5倍。金刚钻硬度高,但稀有,昂贵,只用于钻瓷器、玻璃。钻缸和铸铁锅用经过淬火的好钢即可。您问好钢是啥钢?就是用在刀刃上的钢。“好钢用在刀刃上”吗。
钻眼的关键技术,一要保证位置,眼的四周要有肉,能吃钉能抗力;二要保证大小,孔径与锔钉之间为小间隙配合,能含住钉,不抻破眼为易;三要保证方向,向缝隙一侧内倾,以使钉钉后有内锔的作用力;第四,除了锅其它都不钻透。起钻时匠人总是把钻尖放在嘴里蘸一点唾沫,不知是习惯动作,还是什么绝技?
没有设备保证措施,这钻眼可是纯技术活!有一定难度。
钉(铆)锔钉:不是在木头上钉扒锔子,几锤搞定。锔钉是非标准件,又是在脆性材料上钉,是个精挑细选的选配过程,锔得过紧和锔不紧都是失败的。多数情况下钻第二个眼是在钉下一个锔钉腿后,比量着钻的。钉锔钉,”轻敲慢钉见好就收”是关键。
钉锅的锔钉从锅底钉入,在锅内铆平。因为锅太薄,含不住钉,铆不平锅就不好用。
涂抹密封剂:这个简单,里里外外,抹平抹匀就好。
被现代化拍在沙滩上的技艺,您看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