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大地倚在河畔
在广州老城街道上,茶楼是重要的标志。从小巷里刚一出来或转入某个街角,说不定就会碰上一间古色古香或时尚风格的“茶居”,还可以在里面一个色调温暖的角落找到舒适的“茶位”。
周围的面孔,无论相熟与不相熟,都好象深谙一切,悠然中有某种程序的默契。当茶桌间的语音刚落,缕缕茶香也就飘然迷离。对于热爱生活与美食而又喜欢相聚聊天的广州人,“饮茶”实在是必不可少的。
陶陶居正是这种世俗的雅致生活的见证,也是广州人生活观念的缩影。这座创建于清光绪六年(1886)的城中一流的茶楼,位于西关第十甫西段,原来是西关一个大户人家的书院,后来改造为茶楼经营,取名“陶陶居”,寓意在此品茗乐也陶陶。康有为1891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阐发变法思想,其间常到陶陶居品茗,茶楼一直采用的墨漆金字招牌,就出自他的手笔。
陶陶居是一座富于广州传统风格的建筑,楼顶上有一个作为标识的六角亭,正门是宽阔的正厅,一进入楼内就可以感受到由彩画雕饰和名家墨宝等营造的典雅艺术氛围。茶客们多喜欢各层大厅的热闹感觉,但也被正厢、大观园、濂溪精舍等内设卡座别具匠心的布局所吸引。室内刻有诗画的七彩玻璃屏风不仅供茶客在品茗中随时欣赏,而且表现了一种富于变化的庭深几许的空间美感。因此这里也成为城中文化人和商界人士的雅集之所。
另一座同样位于第十甫路的城中最高级别的茶楼——莲香楼,建于1889年,也是人们饮茶的典雅去处。这座有着精致的爱奥尼柱和高悬的金漆牌匾的茶楼,外观装饰为西方巴洛克式,内部则是中国传统风格。由宣统年间的翰林学士陈如岳手书的“莲香楼”三个优美的大字,历久弥新,分外夺目。
饮茶是广州人品味生活与享受生活的典型方式,陶陶居和莲香楼等经典茶楼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品味与享受的极致过程。这些年人们认为广州人喜欢一边饮茶一边谈生意做买卖,茶楼就是他们谈生意做买卖的场所,还以此赞赏这个城市讲效率、快节奏。这实在是对广州人饮茶习惯的一个具有喜剧效果的误解。稍微了解这个城市的人都知道,广州人饮茶是冲着那种无比惬意的享受而来,一盅两件,三五亲朋,情感流动,轻松无为。
不过,如果以为广州只知道在茶楼里消磨度日,那又肯定是一个更大的误解。广州人为了确保生活和享受生活,其中包括为了能够经常如此轻松惬意地上这茶楼,会本能而机敏地抓住一切现实机遇,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可能以及看上去似乎多么细小的价值。
这个僻远的南方城市在历史上屡经兴衰,很久以前(19世纪中期)已经开始的历史性没落,更是了无尽期而持续久矣,人们已经习惯了和适应了这种状况。在诸如陶陶居、莲香楼这样的优雅场所里,城中的文化人、艺术家、生意人以及普通市井中人,会以发自内心的平和,或热烈或感慨或幽默地谈论这种不可回避的城市轮回,就如同谈论一件日常琐事。城市的古今兴衰,在这里化作了一种人生笑谈。人们认为必须正视现实,只有现实生活才是真实重要的。由此也养成为人处事谦卑低调,不显山露水,不矫情造作也不浮华虚夸的平实品质。人们深信一个细小的现实价值,胜过无数个虚妄的宏大叙事。
茶楼之于广州,就如同咖啡馆之于欧洲。关于欧洲咖啡馆,有这样的名句:“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咖啡馆是欧洲人生活的一个部分。人们在咖啡馆品尝咖啡与点心,与人聊天或者独处。环境典雅的咖啡馆完全是欧洲文化的产物。这种情形与广州茶楼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许多广州人每日必往茶楼。关于茶楼,广州人有这样一句惯常的话语:“去茶楼饮茶。” 对于广州人来说,茶楼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人们在茶楼品尝香茶与点心,亲朋相聚或偶尔独酌。格调雅致的茶楼完全是岭南水土所生成。尤其近年大量出现的广式茶餐厅,更具时代气息,这是茶楼的新形态。
茶楼与咖啡馆是互为对应之物,都体现了某种相似或共通的生活态度与文化精神。就此意义上可以说,咖啡馆就是欧洲人的“茶楼”,而茶楼就是广州人的“咖啡馆”。饮茶是广州人根深蒂固的生活文化,广州人深信饮茶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写于2007年)
■ 原文见作者所著《广州这个地方——对一座城市的思考与情感》(中国艺术家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广东省旅游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此书2011年入选广州日报、广州购书中心、大洋网联合主办的第二届 “中国图书势力榜” 非文学类年度好书。
202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