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过自己吗?
——学习与思考
N师学院第六期
第六节的课程主题是:发问创造改变。
这堂课是Max教练主讲的。
课程目标是:
了解发问带来改变的原理;
学习发问的三种不同类型;
体验教练式沟通来创建觉察。
Max教练通过一个故事,给我们讲述了发问带来改变的原理。
除了这样,还能怎样?当我们被一些烦恼反复折磨时,当我们遇到困境时,当我们不喜欢我们目前的状况时,我们不妨问问自己:除了这样,还能怎样?或许这样的反问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改变。
常言说,“当局者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和未知的潜能域。遇到困境时,如果能通过别人的发问或自己的发问,了解到自己未知的区域,引发自己真正的思考,有的时候可能我们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每个人都不喜欢被改变的,每个人只喜欢乐于自我改变。因为自我改变是快乐的,被他人改变是痛苦的。”
自我改变是快乐的,因为自我改变能体验到自我成长的成就感。
在这堂课上,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进行自我提问,自我提问能帮我们觉察到我们的问题所在。
发问的三个组合拳:
1.开发型
2.封闭性型
3.假设型
开放式问题,没有假设和答案,答案完全由对方长出来,比如:除了这样还能怎样?
封闭式问题,对方只能回答YES OR NO,这个还是那个,比如:这是你想要的吗?
假设性问题,支持他人从卡住的现状中,拎出来,比如:如果年龄不是问题,你会怎么看?如果性别没关系,你会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强而有力的发问在对方的未知区、盲区、潜能区产生力量;
好的问题来自于我真正听到他的未知区和盲区,来自深深的积极聆听。
那么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我学到的知识呢?
比如,今天我遇到的问题是这样的,我通过快手平台发现一个学生在班级没发手机的时间段通过他的快手发了视频更新。我们班级的手机都是按照固定的时间发放给学生的。每天早课前统一收起来,放到班级的柜子里,柜子的钥匙由一个同学专门管理。我在班级告诉管钥匙的同学,没有老师的允许,不能私自通过他把手机拿出去。特殊情况需要经过老师的允许,手机才可以拿出来。
当我发现学生在快手平台发了视频更新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生气,觉得学生在和我捉迷藏,因以为他的做法很聪明,老师不会知道,可以骗过老师的监督。
但我没有立刻去询问学生,平静下来的时候,我问自己:
虽然学生的快手有了新的更新,这能说明他一定是私自把手机拿出来了吗?有其他的可能发视频更新吗?(封闭型和开放型)
或许她用了别人的手机上了他的快手号。这种可能是有的。我对手机的各种应用了解的很少,我不知道快手视频更新是否可以有其他的设置模式,至少在目前状态下,我没有确切依据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我没有把情况调查清楚之前,我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吗?(封闭型)
我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遇到事情没有调查就做出判断,对事情的解决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开放型)
没有调查之前就做出判断,学生不会接受没有确切根据的判断,我的判断也没有说服力,如果判断失误,还会引起对学生的误解,影响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也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假设学生是偷偷通过管理柜子钥匙的同学把手机拿出来的,我生气的情绪对解决问题有什么作用呢?(假设型和开放型)
即使是学生私自把手机拿出来的,我的情绪也不会帮助我解决问题,反而会阻碍我和学生进行正常的沟通,我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发泄情绪,所以控制情绪才是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遇到问题时,我怎么才能先不下先评判而是冷静的思考呢?(开放型)
或许我可以练习平时进行对各种假设问题的模拟训练,在训练前做自我暗示,提醒自己:我了解全部的事情吗?我现在是什么情绪?我的情绪在告诉我什么?这样经过多次练习就可以帮助自己觉察到自己的反应,有利于自己很快的平静下来,理性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