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一百岁的时候,曾在答记者问时说:“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 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一次读书时,杨绛读到英国作家总结最好婚姻的一句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钱钟书听到了说:“我也一样。”杨绛应道:“我也一样。”
在我眼中,这就是爱情最好的样子。他们相濡以沫一生,有相同的志趣、爱好,学术,实力上势均力敌,事业上相互助力。
钱钟书来自一个传统的旧式家庭,家里重男轻女,从小就被父亲称为“痴儿”。杨绛来自上海一个新式家庭,父亲是大律师杨荫杭,思想开明。这样的两个人,似乎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叉的时候。
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读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钱钟书自小就是个书痴,七岁之前就熟读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书,他在19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杨绛本来是东吴大学的优等生,毕业那年由于停学潮无书可读,一向嗜书如命的她毅然休学,重新考取清华大学。就这样,他们的命运之轨在清华大学重合了。
传说当年,清华大学校园内追求杨绛的人多不胜数,著名汉学家费孝通一生痴恋杨绛。
钱杨两人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相见,刹那间电光火石,两人一见倾心,杨绛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钱钟书被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脱俗吸引。钱钟书痴痴地对杨绛说:“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了,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说:“坊间传说追求我的人有‘孔门七十二’之人,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1935年,两人举行婚礼。原因是钱钟书获得了牛津大学全额奖学金,杨绛当时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尚未毕业,但是她考虑到钱锺书生活自理能力差,有自己陪同的话可以照顾他,便毫不犹豫地办理了休学。她当时没有任何国外学校的奖学金,所有费用只能自理。
没能完成清华研究院的学业,杨绛终生遗憾,她总是被称为“清华肄业生”,而不是毕业生。但她自从和钱锺书定了终身,总是把他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自己的事一律靠后。
在英国的读书生涯中,杨绛一直细致入微地照顾着钱钟书的生活。
杨绛生女儿住院的时候,钱钟书每天都来汇报他又闯了什么祸:弄脏了房东的桌布、门坏了、灯坏了等,杨绛总是说一句:“没关系,我会修。”钱钟书就放心地读书去了,其实,当时杨绛怎么会做那么多事呢?只是为了安慰钱钟书,于是,他也便信了。
钱钟书古英文学习遇到了难题,是杨绛晚上在家中用一根挖耳勺,一个音节一个字母点着,教会他读音、拼写。钱钟书成为那批该专业唯一一个顺利毕业的中国留学生。
初到牛津,杨绛很不习惯异国的生活。一天早上,杨绛在睡梦中,钱钟书早已在厨房忙活开了,平日里“拙手笨脚”的他煮了鸡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还做了醇香的红茶。睡眼惺忪的杨绛被钱钟书叫醒,他把一张用餐小桌支在床上,把美味的早餐放在小桌上,这样杨绛就可以坐在床上随意享用了。吃着夫君亲自做的饭,杨绛幸福地说:“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早饭”。
钱钟书与杨绛的日常生活如“赌书泼得茶酒香”般,充满书香茶趣。两人都是性情淡泊的人,都爱书如命,都立志将一生奉献给做学问。
杨绛和钱钟书展开读书竞赛,比谁读的书多。通常情况下,两人所读的册数不相上下。有一次,钱钟书和杨绛交流阅读心得:“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许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会发现。”杨绛不以为然,说:“这是你的读法。我倒是更随性,好书多看几遍,不感兴趣的书则浏览一番即可。”读读写写,嘻嘻闹闹,两人的婚姻生活倒充满了悠悠情趣,羡煞旁人。
《围城》成功问世。钱钟书在《围城》序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他们家中最重要的家具就是两人的书架。钱锺书的小说《围城》被搬上荧幕前,导演黄蜀芹曾专门来征询夫妇俩。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世人提到钱杨联姻,总是用“珠联璧合”“门当户对”来形容。
但是,杨绛在晚年提到时说:“其实我们两家,门不当,户不对。他家是旧式人家,重男轻女。女儿虽宝贝,却不如男儿重要。女儿闺中待字,知书识礼就行。我家是新式人家,男女并重,女儿和男儿一般培养,婚姻自主,职业自主。”
按照钱钟书父亲钱基博的意思,这个儿子孩子气,没正经,原本是想给他娶一房严肃的媳妇,把他管制得服服帖帖的。杨绛这种“洋盘媳妇”进了门,在旧式的钱家是不太合适的。
钱老先生曾经提出,杨绛结婚后就不用出去工作了,在家里做个贤妻良母就行。杨荫杭听了,不高兴地表示:“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
新旧两种观念碰撞得如此厉害,说起来还真是“门不当户不对”了。杨绛倒是安之若素,她由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媳妇”,一进门就三叩九拜,一点儿没有“下嫁”的感觉。她认为,叩拜不过跪一下,礼节而已,和鞠躬没多大分别。
是他们运气好遇到了完美的爱情吗?不,是他们的用心经营让爱情逐渐变得完美。杨绛婚前在家是个娇小姐,嫁到钱家后有了落差,在抗战时期一度生活艰难,成了“老妈子”,这种身份上的转换,可能很多女孩子都接受不了,她却觉得再自然不过了,一点都不感到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