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安全感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脑子里没有一个概念的话,我们的脑子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个事情。
假如我问你什么是“吃饭”,什么是“睡觉”,你可能会讲这都什么狗屁问题。但我问你什么是“阿罗不可能定律”,可能你还是会讲这又是什么狗屁问题,哈哈哈哈哈。
我在没有接触经济学以前,是根本不知道“阿罗不可能定律”这个概念的存在,脑子自然就不会去思考关于它的任何事情;但“吃饭、睡觉”我们都对它们再熟悉不过,根本不需要去解释。
那“安全感”到底指什么呢?废话少说,来看定义:
百度百科:安全感(人类感觉)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ān quán gǎn。字面意思是安全无虞的感觉。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属于个人内在精神需求。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以上是百度百科对“安全感”的定义,维基百科404,我也想不出还有什么百科可以查,因此无法对比其他百科对“安全感”的定义)
关键词“确定感”和“可控感”。
2.全覆盖和掌控感
如果你读过足够多的诗集,古今中外、千奇百怪的你都读过,全覆盖,现在有人把一首诗摆在你面前,你没读过这首诗,但是你能从它的词句、意境、格局之中获得一些感觉。如果这首诗水平很烂、一看就是现代人写的“老干部体”,你根本就不用理会。而如果它出自高人之手,你也许就可以猜测出它是哪个朝代的哪个流派的,作者大概是谁。这时候你在诗集方面,已经有一定的掌控感。
现在任何正式的学术交流,都是默认全覆盖。科学家写论文作报告不会先解释一遍专有名词和基础知识,都是上来就说新东西。如果你知道所在领域目前全球最新的研究方向是什么,都取得了哪些进展,各国的研究水平如何,你已经对这个研究方向全覆盖的熟悉,那么你看到一篇论文就不会觉得它全是新的,你能迅速识别那个研究的背景、起点和方法,你熟悉作者的思想流派。这时候你已经对所在领域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掌控感。
3.在亲密关系中的“掌控感”
回到开始说讲的安全感,安全感可简单分类为:物质上的安全感、精神上的安全感。
比如,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小屋,不会面对“房租上涨、房东敲诈”等一系列不确定的事情,自己的窝想咋折腾咋折腾,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物质上的安全感得到满足。这部分的安全感是肉眼可见,并且可控的。
精神上的安全感,在这就只谈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
以前听到一个说法,为什么要找三观相近的伴侣。原因也很简单,跟三观相近的伴侣在一起,那么对方的行为就是可预期的,在相同的条件下你怎么选择,你也会知道对方大概也会这么选,这就有了足够的确定感,那么是不是也就有足够的安全感了呢。
一开始的交集很少,需要更多交流与沟通,开诚布公,把自己说给对方听,说说我这么做的理由,说说你这么看的原因,全覆盖的了解你有什么雷区,我喜欢什么,你不喜欢什么,什么问题能够讨论,什么问题不能够讨论,我们的感情就会越来越深,我们就会越来越了解彼此,很多事情就由“不确定”变得“可确定”。
4.总结
安全感来自“确定感”和“掌控感”;
缺乏安全感来自面对不确定时的焦虑;
亲密关系中安全感的提升,来自于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感情会越来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