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Miuka跟着方军老师学《穿透式学习》的最后一天,第一套完整的以阅读为主题的妙思卡图就正式收官了。
正好套上本书中的一句话为本次的深读之旅做一个总结:这不是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束,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段学习的开端。
【个人知识指南】这一章节,是这本书里我最感兴趣也是最需要运用的知识。我们现在最不缺的就是知识,但是非常缺乏整理知识的知识,个人知识指南就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可直接拿来去尝试的方法。
它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路和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知道从哪里做,怎么做,怎么开始第一步,具体的行动是什么。
也给我减少了探索和尝试的成本,当我深度阅读了这一篇的内容以后,并用知识卡的形式将它的要点提炼出来,豁然开朗多了。
如果你也存在着和我一样的困惑,不知道如何把所学变为所用,不知道如何把知识变成能力,不知道如何体系化的形成自己的知识大厦,不妨尝试用这一篇的【个人知识指南】制作法开始。
当然了,需要时间反复提醒和啰嗦的事是:完成了一个自己的知识指南之后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个人知识指南的具体做法,以及方军老师如何去做他的个人知识指南的。
1.写什么:建议重点关注如何做
一个个人知识指南的标题,就是你准备写什么。
对实干者,写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如何做”,记述一个事是如何做的,这是知识指南主要的类别。
第二种是“是什么”,记录一个知识点的逻辑,如果我们刚刚实践的知识领域较为复杂,写一个个人版的理解也是可行的选择。
2.写什么:选择小切口,选择自己做过的
当我们写一份个人知识指南时,建议选择较小的知识点
如何写:用列表的形式写
第一级是细分议题
第二级是具体条目
第三级是叙述、论述或如何做
可以仿照的常见模式:
1.组成详解:像说明书一样,把一个物品拆解成十多个组成部分,标上序号,逐一解释每个部分是什么。
2.操作步骤:像宜家说明书一样,组装一个家具时按照步骤1到20一步步如何做。
3. 特性列表:一个问题有许多个特征,比如“识别游戏成瘾障碍的九条标准”,更好的做法是配上检查清单,比如对应地提供“游戏障碍自诊问卷”。
4. 感悟心得:以列表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感悟、心得,写下自己认知中的要点、注意点。这是相对自由的列表。
撰写个人知识指南时,建议加上必要的图示,以更好地呈现知识。
这不就是我们在做读书知识卡和导图的过程吗?
如何写:把自己知道的写下来
写一份个人知识指南,是把自己知道的写下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倒出来。
产出的三个层次
完成任务一样的产出;
让自己自得的作品;
对他人有用的产品(我的产品目标)
作者建议:“为了降低门槛,推动你动起来,我建议你把自己要写的视为最基本的产出,先用列表的形式把自己所知道的记述下来。”
字数建议:几千字最为合适,几百太简略,几万太啰嗦,要么就是话题过大。
【知识联想】
作者在这一章的最后一节详细的说了了他本人关于个人知识指南的制作案例,他列举了一个关于学习的清单并且提醒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将会持续迭代它。
这样的思路其实是对前面所有学习内容的“落地化”总结,从个人知识支柱,到深度实践的五个阶段,再到后面的最小MVP,以及第一性原理的使用等等学习方法论,这就是一个串珍珠的过程,最后的个人知识指南就像是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只是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去修饰打磨它还不够圆润精致的地方,我们可能还需要继续修补它的不平坦,或是给它添置上新的装饰物。
至此,当我们完成了一份个人知识指南的时候,我们就在知识世界和实干世界完成了一个学习循环,然后我们会紧接着开始下一个学习循环。
而我们也将通过最后这一步,梳理和总结已掌握的知识,也将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会在接下来有更加清晰的目标和行动力,然后我们将在这一个闭环里已更强的姿态开启下一个闭环。
从知识陈述(knowledge telling)到知识转换(knowledge transforming),在把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创造所需要付出的精力,需要付出的功夫,当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每一环都要苦功夫、笨功夫的时候,我们才会更有策略、更聪明、更有技巧的学习。
我们学习知识,我们实践,我们反思,我们梳理。我们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是为了最终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学过”。
【下一步行动】
即将开始下一本书《一年顶十年》和下一场线上训练营(游戏化实战训练营)的学习,我将会以这本《穿透式学习》作为“背景音乐”随手伴读,来践行和实操每一个工具和方法论,让它带我从知识世界走到实干世界,并不断的升级。
今天就圆满结束了《穿透式学习》的深读和知识卡制造之旅了,下一站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