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以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剿匪斗争为主线,以人民军队为人民、为解救被压迫群众勇于牺牲、越是艰险越向前为基本主题,把人物和故事设置在林海雪原的特定时空内,通过详细描绘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绥芬草甸大周旋和大战四方台等惊心动魄的剿匪战斗,使一批为实现人民解放而不懈努力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即表现了群体形象,也突出表现了个人形象。在读《林海雪原》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在战争环境下人性的恶与善的强烈对比,看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是如何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奋不顾身的精神气质。与此同时,我脑中不禁想到了一个词——大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法万千,属于中国人民的道是历经了无数”血与火的洗礼后,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共同目标,用血肉长城建立的共产主义爱国精神。这种理想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受当时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在国家处于新旧交替、政权更迭的背景下,人民百姓的生活是水深火热的,更别说当时中国还时不时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是无比地渴望和平与发展。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吃得饱穿得暖,生命得到保障,而不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死在了敌人的炮火中,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大道”的存在指引人们从泥泞中挣扎出来,从国家逐渐沦陷到又慢慢重新爬起来,奔向明确的道路。哪怕在这个充满了艰辛、折磨的过程当中,他们曾在迷茫与坚定之间、放弃与挣扎之间、害怕退缩与不畏生死之间不断徘徊,心中的“道”也会把他们拉回征途。
同时“大道”的存在,也给每个爱国的中国人克服困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比如,少剑波、栾超家等人跨谷飞涧,夜袭易守难攻的奶头山,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坦克等士兵一动不动趴在雪地里,与雪融为一体长达数个小时,把钢铁般的意志进行到底;杨子荣孤身上威虎山,与座山雕等土匪斗智斗勇,把虎胆雄心、铁骨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栾超家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荡越鹰嘴崖,还是杨子荣孤身入土匪窝,都是极其冒险,考验毅力、智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栾超平稍有不慎就撞到对面的崖壁,青山埋忠骨;杨子荣稍有不慎就暴露真实身份,羊入虎口。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人从一开始就不畏生死,有的是人贪生怕死,为了生而不择手段,但是总会有人把死放低,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为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而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大道”,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誓死与土匪抗争,英勇就义。随着二战的结束,暂停了的国共矛盾又开始爆发,1946年冬,国民党在东北地区成立了由伪满官吏、地主、恶霸、土匪等组成的“中央先遣区”。奶山头、威武山等地方的土匪凶狠残暴,对百姓烧杀、抢掠,加深了人民群众苦难的生活,朝不保夕,食不果腹。在杉岚站中,人们正在为胜利翻身而高兴,正计划着美好的未来,以许大马棒和蝴蝶迷为首的土匪就闯进村中,对村子进行了残无人绝的屠杀。共产党员与民兵为了小孩与其他村民安全撤退,舍生取义,惨死在了蝴蝶迷等土匪的手中。在敌人的大刀之下,每个人都高喊着“共产党万岁!乡亲们报仇雪恨!”在那一刻,我想他们坚信自己的牺牲是值得的,会有人为他们报仇,美好的生活就在不久的将来,哪怕他们再也不能亲眼看到,可是那种幸福有他们的一份。
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大道”,中国共产党在前进路上越挫越勇,誓死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古有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情怀,今有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宗旨,他们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忠于人民,忠于国家。《林海雪原》中有一幕是少剑波等人来到东北某个村后,首先做的不是立马去剿匪,而是走街串巷关心百姓,在知道百姓在寒冷的大雪天里,没有棉被子,有的家庭几个人共用一条裤子,一双鞋后,小分队里的人都自愿把自己的被子给捐了出去。在地主送来一车食物,想要联络感情打探消息时,小分队的人把地主从人民百姓身上获得的食物分给了人民百姓。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的所作所为人民群众看在眼中,愿意相信、支持他们,在他们的带领下进行土改、剿匪,最终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王蒙曾说:文艺由于它的虚拟性而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补偿作用……许多一般人难以经验或根本不可能一睹而又对其或向往而不可得,人们靠文艺的体验而得到心理补偿,这多半是有益身心也有益社会和谐稳定的。《林海雪原》中的场景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经历,可是通过语言描述或者影片画面的呈现,我们能够以景结情,感同深受。我们能够理解革命年代的人们为了追求“大道”而排除万难的决心与勇气,哪怕他们当中有人再也看不到梦想实现的那一天。我们也能从中获得灵感,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道路上不被世人所看好,也永不气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