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gu),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an zhi)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释】
辐,车轮上连接轴心和轮圈之间的木条,类似于现在自行车的辐条。
毂,车轮中心的圆孔。车轴从中间穿过。
当其无,有车之用。无,指车毂中间虚空的部分。车轴能够从其虚空部分穿过并转动,才能使车能够运动,具有运载功能。
埏埴以为器。埏,和,揉。埴,粘土。揉捏粘土做成器皿。
当其无,有器以为用。因为器皿中空的地方,使器皿有了盛东西的用途。
【译文】
车轮上的三十根辐条聚集到中间的车毂上,正因为有了车毂中间的孔洞,(因为有了这看似虚无的洞)才让车具备了车能够运输的功能与作用。揉捏陶土,把它制成器皿,正因为器皿具有中间虚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盛放的功用,可以用来盛物品。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因为有了门窗四壁之内的虚空部分,才有房屋能够住人挡风避雨的功用。由此来看,“有”可以给人便利,“无”可以发挥它自身的作用。
【心得】
现代社会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以及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或者部分以及作用。本文中老子强调既要从“实有”实际出发,又要从“虚无”的实际出发,两者都要重视。
人的身体器官有实有虚,实者为脏,例如肝、脾等。虚者为腑,例如心、胆、肠等。虚与实各有妙用,并不能厚此薄彼。
再例如人的思想是看不见的,只能通过语言、行为等载体加之展现。在具象上来说,思想是看不见的,是“无”,但它可以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实践行为是看得见的,给我们带来便利。另外,思想本身从无到有,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从无追求到有的过程发挥了“有”、“无”的体用不二原则,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有之为体,无之也为体。有之为用,无之也为用。可谓“有无皆体,无有俱用”。
在名誉、名声、口碑面前,我们应当有正确的名誉观——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你具有了一些荣誉、良好的口碑,要继续保持、发扬,鼓励自己做一个淡泊名利的君子。如果没有这些,我们就要在追求这些名利的过程中,借以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链接】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
诸葛亮借用城池这个“有”,显示了城池兵“无”的真相,虚虚实实,让司马懿弄不明白虚实到底哪个是真的,不敢轻易出兵。诸葛亮活用了老子本章的“有”与“无”的体用功能,展示自己的弱,达到让敌人不敢相信自己的弱。有城池是真,那就用这个“有”的便利。“无”兵可用,那就活用“无”的疑惑作用。诸葛用兵真神人也!原来,诸葛也是老子的再传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