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最大的乐趣就是当你了解了一个新知识之后,不断得尝试运用它,然后你会越来越理解他,金字塔原理2就是教你如何构建、如何去运用这个方法。
在搭建结构之前,首先我们得确保搭建的主体。在一篇文章中,它的主体主要有序言、主题、子主题以及大大小小的素材等。主体确立后,我们需要对这些主体进行逻辑上的加工了:在序言中,描述大家都认可的客观“情景”,阐述情景中所存在的“冲突”,冲突必然伴随着“疑问”,然后用“对话式”的方式一一解答这些疑问,在回答的过程中,产生答案。这是总的路径,具体拆分来看,可有以下几个步骤:
1、序言部分
序言是文章的门面,它在告诉读者,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字数上,不宜过多,50-100字即可。在结构上,需采取讲故事式的结构,用以吸引读者,同时也降低读者的阅读成本。
2、正文结构
这是整个金字塔结构的主体,主要是主题与子主题以及子主题与子主题之间的博弈过程。其实,它们之间的博弈本质上就是逻辑的排列组合。在整体大的框架上,我们需要把握两条:
第一、主题与子主题之间的纵向关系:疑问-回答式的对话模式。
第二、子主题之间的横向关系:归纳和演绎。
3、确定逻辑顺序
当建立起大的框架后,我们有必要对具体的逻辑顺序做梳理。通常人脑的分析方式主要有:演绎推理;发现因果关系;化整为零;归纳总结等。那么,在处理逻辑顺序时,也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第一、演绎顺序。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第二、时间顺序。基于时间线,事物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线性推进,它们之间会存在因果关系。
第三、结构顺序。本着“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对现有结构进行评论,它们之前存在并列关系。
第四、重要性顺序。在不同的情景中,每个事物的权重会不一样,所以会最重要、次重要、一般重要之分,它们之间会存在比例关系。
“大道至简”,我渐渐发现其实很多事情原理都是非常简单的,就比如说这个金子塔原理,第一次看这个概念的时候会让人觉得很复杂,但是当你将这个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生活中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它并不复杂,就比如说我们在写一篇报告、汇报一次工作,当你发现你能把一篇报告成功修改成领导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时候,你就已经在运用这个方法了,所以我觉得唯有持续不断训练,才可以搭建起属于自己的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