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代人,如果出生在北方农村,尤其是华北和东北,小时候大约都睡过火炕吧!农业现代化发展迅速,但最先变化总是新的一代,老辈人们很多依旧沿袭原来的生活习惯,火炕就是其中之一。
我的老家还保留着火炕。这么多年,老房的五间屋子翻新过几次,东大屋的炕很早就拆掉换上大床,但西小屋的火炕却一直没有动,只是材料由原来的土坯改成了砖。
北方的堂屋里设有锅灶,灶连着炕,炕底预先留有烟道和墙壁里的烟道相通,烧柴的时候,烟就会沿着烟道从屋顶冒出,这样,烧水做饭的同时也能暖炕,是北方特有的一种经济的采暖方式。火炕适合冬天烧,夏天家里一般都会在院里通风的地方另砌一处灶台,称为冷灶。
我喜欢睡炕,尤其冬天的火炕。据老妈说,我开口说得第一句完整的话就是“炕头热乎乎”。和灶挨着的这一侧叫炕头,连接烟囱的那一侧则叫炕梢。这些“术语”我尚且记得,估计女儿这一代就差不多没有概念了。
炕用砖砌成,自然很硬,比木板床还要硬上几分。夏天的时候,炕上只铺一张芦苇席子,若是嫌热再铺上凉席,不习惯睡炕的人,躺上去只会硌得骨头疼。若是冬天,老妈为了让炕睡得舒服,会铺上非常厚实的垫子,铺了垫子还不算,每人还要再铺上褥子,家里的被褥都用最好的棉花填充,每年翻新,又松香又柔软。睡之前,老爸会在灶里填上很多木头,那分量足够烧一晚上。任凭窗外狂风怒号,屋里的炕永远都是热的,被褥被火炕的热熏烤的暖暖的,睡在里头就像睡在母亲的怀里。有时候灶里的柴烧的过旺,火炕就变成了煎锅,只好左翻翻,右翻翻,让身体能烤的均匀一些,有些夸张了!
不过我对炕的耐热能力很强。老爸知道我怕冷,每逢我冬天回家,一定会把炕烧的热腾腾的。坐在炕上,背靠着暖气,手里端杯热茶,陪老妈唠家常,人生再没有比这更惬意的事了。
如今,用柴做饭越来越少见,更不用说烧火炕了。上次回去,老妈说为了治理雾霾,以后可能会禁止烧柴,烧煤,改用电热,以减少空气污染。田舍炊烟常蔽野,居民安堵不离乡。不烧柴,自然不会再有炊烟,也自然不会再有我的火炕。几千年的生活传统正在改变,曾经陪伴我们长大的很多东西都会消逝。无需遗憾,因为曾经拥有就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