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窗外传来轰隆隆的沉闷雷声,屋内依旧热,汗流不停。入伏后,北京就进入桑拿天,这几日更是热的出奇,稍一动弹就汗流浃背,读书成了消暑的一种方式,心静自然凉。
看墙上钟表,指针已近零点,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读了两周的《百年孤独》终于读完了。合上书,书中透出的孤独被这暗夜层层包裹袭上心头,让我无法安然入睡,犹如受了这本书中的失眠症感染。
《百年孤独》,我已是第三次读它了,虽然这次读的中文译本与上两次不同。
记得第一次读它,我才19岁,那时刚上大学,喜欢装腔作势的读些名著。《百年孤独》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当然要充充门面,当时以为作者马尔克斯和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是同一时代人物,直到后来接触互联网才纠正了这个错误。
其实第一次根本就没用心读《百年孤独》,走马观花般,浮光掠影的草草了事。年轻时心浮气躁,看见小说中那些长长的、一代代相似的名字,早已晕头转向,又看书中内容一会儿写实、一会儿离奇玄幻,充满了荒诞神秘色彩,根本体会不了作品要表达的东西,但却牢牢记住小说和作者的名字,以便成为日后吹嘘的谈资。
第二次读它,我已人到中年,经历了一些世事,见过人间的起起伏伏。那是2014年4月,一个春天的早晨,开车去城里开会,车刚好行至一条窄巷,太阳光灿烂刺眼,风吹的路旁大树枝条飞舞,忽然听到车载收音机传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去世的消息,心不禁一颤,有些震惊。其实马尔克斯这类文学巨匠,在我心中就如神明,根本没想到我们和他竟然能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球生活着。这些年陆陆续续读了马尔克斯的其它几部作品,愈加被他的才华和作品的磅礴大气所震撼,心中更是敬佩不已,想不到今日巨星陨落,惋惜哀叹。
我忽然想到《百年孤独》第一句话:‘’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那句话蕴含的心情,就是孤独的开始。
那天晚上回家,从书架上寻出中译本的《百年孤独》,怀着对大师的敬仰与缅怀之情,第二次读了起来。
这次读到的是震撼,书虽没有《战争与和平》那么厚,但却感到一样的厚重,写尽人间百态,写尽孤独种种,对他的举重若轻的白描写作手法已佩服的五体投地。但我还体会到作品的精髓:孤独的寒凉。记得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到: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读书常常让我的记忆出现混乱,时间久了已分不清哪些是亲身经历哪些是别人的经历。也许马尔克斯说的对,过去都是假的。
这次是第三次重温经典,却是一个闷热无比的夏天,仿佛生活在《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一样的闷热,只是没有热带气候景象,没有河流、没有村庄、没有香蕉园、没有泥泞的街道和混乱不堪的狂欢。我这次被作者埋藏于故事里的孤独氛围所感染,那种冲击力,让我措不及防。百年中的布恩迪亚家族,从第一代开拓家园、疯掉被绑树上到最后一代被蚂蚁吃掉、飓风卷走家园,光怪陆离的奇事,家族的兴衰荣辱, 用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诠释拉美自由解放史,马尔克斯用其独特的视角和写作手法告诉人们,世上曾有一块被人遗忘的孤独之地。
欲望是毁灭布恩迪亚家族的根源,也是毁灭人类的根源。欲望灼烧着布恩迪亚家族,在欲壑难平的背后,是那绵绵不绝难以排遣的孤独,这种孤独像一条幽长的暗流始终贯穿在布恩迪亚家族百年的历史长河里。那些名叫阿卡蒂诺的子孙们代表着浪荡、放纵、强壮和鲁莽,也代表着夜夜笙歌、金迷纸醉的生活。他们享受着美酒、美食和女人,在一波又一波纵欲的疲倦后,看到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荒凉,这是阿卡蒂诺们对孤独的抗争,然而他们与奥雷里亚诺上校及子孙的结局,并没有什么分别,孤独的死去。
我们在书中俯瞰马孔多,看到了一个群体的孤独,就像一片在风雨中飘摇、无能为力的、枯萎干瘪的叶子,柔不可守,刚不可久。孤独是生存的原罪,在文明的级差面前,古老安静的城镇中一代又一代人重复着同样的故事,永无休止地原地踏步,思想固封、精神封锁,社会越文明,人们越孤独,人生比你想象的要短。
孤独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只是人在孤独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状态。
夜已深,我知道此时还有无数盏灯亮着。寂寞的人,想尽办法用各自的方式排遣寂寞、延续寂寞。事实上,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马尔克斯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正因为当初对未来做了太多的憧憬,所以对现在的自己尤其失望。在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是需要我们用寂寞来偿还。‘’
‘’不到一百年,就不该有人知道其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