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首先在行为上先学会“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部扔掉了。
我们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往往是考虑的是,这个物品能用吗?比如去小饭馆吃饭,往往有很多一次性的筷子,如果问能不能用的话,这个显然是能用的。如果问你用不用这个筷子呀?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回答我不用。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筷子。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把筷子节省拿回家以后再用了。每次在想要带回家一样东西的时候,先自问自己,我此时此刻用不用这个呢?我们要养成自问的习惯。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要铭刻在心。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过客,特别是来到北京后,通过这些年的变化,我这人相对比较念旧的一个人。往往一个人的时候,会去看之前的照片,看看里面的朋友,有些甚至都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有些当时玩的还不错的朋友,现在都有自己的家庭了,慢慢的来往少了许多,在北京这样一个大城市,少了些人间的烟火,多了些孤独。以前经常会时不时一直沉浸在过去的世界里,想回到过去,总是舍不得去抛弃,觉得某一天还能回到原来的生活中,遇到“他们”。但是人都是会变的,以前的那么好的关系,会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每个人的价值观也会跟着变化。所以我应该学会抛弃一些思想,我要适应现在的生活,学会接受现在的我,留下自己喜欢的朋友。
知行合一
有个词叫冰山一角,指的是你所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在你能看得见的世界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你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我们常常用这个例子说明人的意识。
一般来说人的意识只有4%-15%属于外显意识,假设在断舍离中“看得见的世界”也占这样的比例。那么我们通过“断”和“舍”这样的行为来改变环境,在改变的同时,我们也会感受到看不见的那种美妙感觉。比如说,你拧开了厨房的水龙头想要放水,可因为下水道堵住了,所以你恐怕很难安心放水吧?就算打开水龙头,也总会有担心和不安的感觉。如果把下水道修好,清理干净,知道“下水道变通畅了”的话,那么你就能放心的打开水龙头了。断舍离认为,在物理上清除这些东西,会对潜意识的改善起很大的作用。
断舍离之所以有效,就是在于你现在马上就可以从自己的居住环境开始行动,把垃圾一个个扔掉。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让认知与行为保持一致。扔掉多余的信息,只选择立刻付出行动。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而选择的标准会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阻碍我们行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项太多了以至于无从选择,也就是“回避决定原则”。
我这人就有选择困难症,比方我在淘宝逛衣服,我浏览来浏览去,好不容易选择能稍微看得上的,一看价格,迟疑了,在看评价,衣服也不过如此。就继续再逛,买一件衣服我能在淘宝逛上一天,也选中不了自己特别中意的,到最后实在不想选来选去了,就随便找了件买下了。无所谓的一种状态了。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体,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