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开始写专题系列文章了,秉着“先完成,再完美”的理念,相信先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我想写的专题有两个,一个是亲子系列,一个是管理系列,虽然本人目前还是入门级选手,但是我相信只要开始写了,就会越来越专业!
亲子系列的内容主要由我的读后感、观后感、个人经验等构成。
本文是樊登老师《新父母学院》第一课的读后感。
01 孩子不是机器,是一个生命体
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很委屈,认为自己很累、很辛苦,但管教没效果,甚至效果很糟糕,比如和孩子为了用手机的时间吵架,为了写作业的事情哭闹甚至大喊大叫。这里,核心原因在于他们把孩子当成了机器在对待。
很多高三的孩子到了高考末期的时候,你经常能看到他身上有一股僵化的力量,戴个眼镜,然后说话都愣愣的。因为经过了12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训练以后,他已经成为了答题的机器。樊登老师采访过那些高考考了三四年的学霸,他们说老师在黑板上只要写出题目,他们压根不用算,就能写出答案来。因为他们已经把这题做过无数遍了,他们变成了一个做题的机器,而他们对于上学这件事情毫无兴趣,他只是认为自己要完成爸妈给他的要求,于是他变成机器化的生存方式。
当父母用对待机器的手法,把它拆分成一块一块硬拼起来的时候,从这个人的身体里跑掉的东西就是生命力。这个人不再像生物,它更趋向于像机器。
当一个人没有了生命力,那就变成你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你让我考第几,我就考第几,我尽量,考不上你也别怪我。你让我别看手机,我就不看手机。就这样,他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性、判断力、意愿和爱。如果一个人没有发自内心的成长动力,父母即使从外在使再大的劲,都不会对他有正向的作用,相反只会让他变得越来越痛苦。
02 如何对待一个生命体
有一类学霸是玩着就做的学霸,不怎么使劲,挺开心的,随便学一学就上去了。这种人将来很有可能成为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人,因为他爱这件事,他沉浸在里面。孔夫子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当你让一个孩子有乐趣,喜欢这个东西,而不是父母喜欢,不是老师喜欢,是这孩子自己喜欢,这就是把他当做一个人在对待,当做一个生命在对待。孩子不可能会像一辆汽车,孩子更像一个生命体。
对待生命体和对待机械体是不同的。我们没法知道一个孩子是因为读了哪本书变好的,我们也没法知道是哪个夏令营改变了他的情商,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因为看了哪个电影,回来以后突然立一个志向。甚至你听说别人家的孩子看这个电影,我让我家孩子也看。没用!因为你家孩子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没有那种感觉,这很正常。
所以,你没法找到因果关系一一对应,你甚至努着劲把他送进了清华、北大也没用。因为没有具体的因果关系,能够代表这个人怎么成长。
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一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这里面还充满了大量的随机性,很多家长特别焦虑就在于,他不能够接受随机性,他希望他的孩子顺风顺水,按照自己的设计一步一步地发展。这纯粹是妄念,千万不要这么想,因为你的想象力根本赶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
教育是一个选择,你究竟是选择做汽车修理工,每天不断地跟汽车交战,还是做一个开心的园丁,坐在那儿喝一杯咖啡,然后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成长,全在于你的选择。
【我的行动】做一个开心的园丁,给孩子提供需要的帮助,激发他内在的成长动力,看着孩子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