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西游伏妖篇》里,唐僧在面对小善挑起的内心纠结时,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有过痛苦,方知众生痛苦;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牵挂,方能了无牵挂。
我从里面读出的是允许。常听到人说:做自己!人如何能忠实地做自己,是否能时常倾听内心的声音?是否忠实于自己的感觉?是否能允许自己有不那么合常规的念头存在?当念头升起,会压制吗?会否定吗?
人的能量往往就是消耗在自我否定,自我压制的内耗上。如何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内心的自由?需要摒弃不必要的衡量和评价,少一些控制。我的经验常常是,一些见诸行动的行为发生了,能量释放出去了,才有静心下来反观一切的机会,而得以观察这个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自己的感受如何,它的渊源何在,由此产生领悟。这样,在以后类似情境下,才能更好地自我观照,此为降服。从而达成更多的自由,即荣格理论说的“自性”。
不过文化传统中的规矩和限制,常抑制我们随性表达。集体主义的从众习惯,强大的外在评价系统,“枪打出头鸟”的观念,使人往往在表达之前有所忌惮,太多地自我怀疑。有想法不敢当面表达,但能量总得有处发泄,于是改为背后说小话,靠议论泄愤,能量由正向转成了负面。这种对本性的压制,破坏力是极强的,败坏,腐化由此产生。
一个人身上如何能够让正向的力量得以伸张,首要的就是习惯于伸张自己的本性。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面对内在恐惧的考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