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微信发出去迟迟没有回应会让老师感到焦虑?
由于我并不知道那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故而只能从焦虑本身进行分析了。
首先,根据焦虑成因的分类,分为客体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微信不回且不能撤回是个明确的诱因,不属于意识不到的焦虑,从而排除神经性焦虑。其次,焦虑的对象是微信没有回复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客体并未消失,排除继发的客体性焦虑。然后,对于引发焦虑的是“微信不回”这个客体,但是这个客体所带来的是不是所发出去的微信会对对方造成与既往不同的对自己的认知(这句话绕的好像说的不是人话)?担心对方的认知和对自己的认知的崩塌而感到焦虑,是否是超我在起作用?所以这个焦虑是否属于有明确客体的道德性焦虑?
(以上是不是在胡说八道?)
焦虑是指向未来的,由于得不到回复,从而无从知晓所说的那几句对方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接受,会不会羞愧难当而心态崩塌,或是钝感十足而毫无知觉?其实一位老师在作业里写的很好,老师的亲弟子们都噤若寒蝉了,那位能够得到老师明确的指点应该会感到非常荣幸吧。对论语诗经信手拈来的能有几人?况且自律和精进目前我也是自愧不如,目前每天一篇作业大家都有坚持,不过早起一项便让老师无人能敌了。只能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将以前荒废的时间加倍的追回来。这里又想到了意志,大自然的设计是让人趋向于能怎么懒就怎么懒的,是什么让人可以拥有克服这种特点的勤奋,适度的焦虑起了很好的作用,今天的作业又成功的增加了大家的焦虑程度,继续加油吧~
焦虑复习(既然大家都放了我也放一下凑字数)
客体性焦虑(恐惧)。客体性焦虑分为两种:①原发的客体性焦虑;②继发的客体性焦虑,这不是客体的出现或再现所引起,而是它出现的可能性引起的焦虑。
2.神经性焦虑。神神经性焦虑是意识不到的焦虑,是阻抑( repressed)于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成胁来自能冲动。
3.道德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的患者认为危险来自超我,破体验为耻感和罪感。
临床表现
A. Lewis(1967)基于文献复习和临床实践,认为焦虑作为一种精神病理现象具
有如下五个特点
1.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病人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惊恐或恐怖。
2.这种情结是不快的和痛苦的,可以有一种死亡来临或马上就要虚脱昏倒的感觉。
3.这种情结指向未来,它意味着某种威胁或危险,即将到来或马上就要发生。
4.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称。
5.与焦虑的体验同时,有躯体不适感、精神运动性不安和植物功能紊乱。
上述的症状学描述是卓越的。我们不妨把它们稍加加归并和简化。焦虑症状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与处境不相称的苦情结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文献中常称为漂浮焦虑(free- floating anxiety)或无名焦虑
2.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现为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
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出汗、口干、嗓子发堵、胸闷气短、呼困难、竖毛、心悸、脸上发红发白、恶心呕吐、尿急、尿频、头晕、全身尤其是两腿无力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