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调用依旧遵守计算规则,一次计算一步直到得到单个值。括号里面是优先项,可以理解为被括次数越多越优先。然后按照符号优先级计算,再从左到右计算。在与计算机相互问候用到了
print()输出信息到屏幕,括号中信息遵循三种数据结构原则。
str()将其他数据形式转换为字符串。
int()将只含整数的字符串或者浮点数转换为整数。
float()将只含数的字符串或整数转换为浮点数。
len()输出项目的字符数的整数值。
今天时间比较紧,草草看过有些记不清。基础的东西往往很重要值的慢慢琢磨和记忆,后面时间可以往复看并总结形式。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在执行计划时总是会有排斥心理,不知从何而来。比如看英文的时候,明明有些单词是认识的,却依然不想理解和往下看。有些知识点能看懂,但第一眼下意识认为很难。明明有时间打游戏,却不想点开。但是,玩手机就很容易,下意识打开微博微信淘宝京东,看看有没有新消息。有可能是对新消息的期待?那新知识不让人期待吗?看消息可能不用太过大脑,被动接受就好,而英语、学习都需要调用大脑关于事物的印象并将它们关联起来,可能是一件较大功耗的事情。而有研究发现大脑总是喜欢休息模式,所以对高功耗行为本能的排斥。游戏可能是因为重复性太高,或者本身就不是兴趣所在,没有产生足够的刺激,不能引起大脑兴奋。虽然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本能,用脑不应该是一件能更好生存的活动吗?或者这种模式是可以改变的,长期处于用脑状态可能吗?如果人体能有个开关就好了,可以随时调节状态,可惜目前对人体的研究还不足以做到这样精确度操作。但是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慢慢转换自己的状态,这开关大概是个巨大半径的调档圆盘。
很想拥有高耗能模式,有个随时随地高速运转的大脑,时刻消耗大量热量的身体,还有能精准止住的热量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