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7年,不长不短,最近两年开始参加一些技术面试的工作,应届、社招,电话面、现场面均有。自己找工作时就没有专门去收罗过面试宝典之类的攻略,作为面试官也是半路出家,既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提炼升华,也没有丰富的阅历经验答疑解惑,今天在此胡诌,希望对阅者有些许帮助,浅薄之处敬请达者见谅。
作为科研院所基层技术人员,面试最单纯的目的是试图在“人群中”找到适合未来与我一起共事的小伙伴。这两年自己招来的人中,有很不错的好苗子,也有令人大失所望的老油子,也期望自己能够提高识人、辨人的能力。
先说一下岗位背景吧,电子系统总体设计师,通信、电子、计算机专业均适宜,要求知识广博,善于沟通协调,积极主动,乐于不断学习,尤其要求具有跨专业沟通理解能力。
下面就从面试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和自己的一些想法说起。
1、简单介绍你自己
凡是复述简历的均得负分!通常电话面会直入主题,但如果到单位进行现场面试的,我希望得到的信息是应聘者和应聘岗位的关联信息,是应聘者对岗位要求契合度的认知。如果你对一家单位很感兴趣,有强烈的意愿加入,事先做过充分的准备,一定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开场白。
当然,如果你从面试官的微表情中识别出他对你说的并不十分感兴趣,能够及时结束,还是会有加分的。面试时间有限,重复简历是在浪费时间,希望通过你的开场白让面试官有进一步深入了解你的兴趣。
2、介绍你的项目经历
只要是技术面,项目经历是必问的,而且是重头戏。有一个STAR模型,是SITUATION(背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这四个要素是介绍项目必备的,具体内容网上很多,不详述。
有些人总结了关于项目经验常问的一些问题,比如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怎么解决的?学到了什么?有冲突怎么解决?当然,这些问题都要事先准备,想再强调的是,一定要描述清楚自己做的具体工作,不要与整个项目介绍混淆,切忌“我做”、“他做”不分,让面试官误解。有一次面试时,试图深入问一个技术点,但连续几个问题对方都没描述清楚,最后解释说这部分不是他做的,他做的是另一部分。面试官都是带着怀疑的眼光审视应聘者的,也许应聘者没有故意欺骗的企图,但是必然会给面试官留下不诚实的印象。
大部分应届生的项目经验不会很多,建议选择1~2个时间跨度长、参与人员多、技术难度大、展示性好的项目进行详细介绍。千万不要为了“撑门面”而夸大其词、滥竽充数,也不要用过多的篇幅介绍次要项目。面试时见到过,只是一个简单的算法就敢说数千行代码经验,调了一块板子就说负责设备研制,编了一个上位机界面软件就说掌握操作系统。我通常会选择几个点深入的询问,如果自己确实没有做过,基本上经不起三次问。如果判定此人“文实不一”,基本不可能录用。
3、用技术性白话文真诚的回答问题
有的应聘者觉得跟面试官交流简直“对牛弹琴”。确实,在专业如此细分的时代,面试官基本不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理解你所做的项目,而且面试的意义也不是让面试官理解你的项目,而是帮助判断你是否具备完成类似工作的能力。面试官的一切问题,都是从岗位要求出发,试图通过询问来探究你真实的知识水平和处事能力。所以应聘者的回答,也不在于展示你有多厉害,不需要飚诸多专业名词,甚至还有人夹杂着一些英文单词。可以适当的把面试官当做外行,用尽可能浅显易懂的语句,有一个建议是把这些话事先跟父母说一遍,如果你的父母能够大致明白,就算成功了。
面试官的问题通常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有些问题可能并不内行,或者比较刁钻,这个时候就考验你的应变能力了。几点小建议,一是如果问题太过离谱,不要顺着面试官的话说,想办法婉转、优雅的转回“正道”;二是不要有不耐烦、慌乱的表情或动作,如果不能立即回答,面试官通常愿意给你思考的时间;三是如果确实不是自己涉及的工作,或者面试官的专业要求过高,尽可能描述清楚你所掌握的,对于不了解的地方请坦率诚实的说出,说不懂远比乱说强;四是合理的使用肢体语言,但不要太过夸张;五是不要感觉这个面试官跟我比较对路就聊嗨了,注意分寸。
在这个重塑信任的时代,都希望自己的朋友、同事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所以请真诚面对!
4、前后关联、用词准确
通常用“了解”、“熟悉”、“精通”描述技能掌握程度,用“参与”、“负责”表示项目介入程度。面试官看到这些词,会有相应的心理预期,并且会验证是否符合心理预期。因此,要正确认识自己,准确描述自己,不要“自视甚高”,不然面试官的落差越大,录用的肯定性越低。
“了解”,通常指停留在书面学习阶段,或许有课堂实践,但还没通过实战项目锻炼。
“熟悉”,指使用该技术解决过一些问题,经过至少一个项目的实践,有相当深入的理解,可以阅读相关专业技术文献。在校学习期间的部分技能可以归为“熟悉”。岗位技能要求中,应聘者应至少“熟悉”一项。
“精通”,指经过多个项目实践,有一定的应用心得,可以总结提炼形成技术文档,具备指导工作的能力。通常在专业方面工作五年以上才可以说“精通”。
对于“熟悉”和“精通”的技能,要有项目经验做呼应、相匹配。之前看到一份简历说熟悉人工智能,但是在电话面试时解释说自己感兴趣,准备去学习,瞬间印象很差。如果项目描述不足以支撑,那么就会被判断为“言过其实”。
office作为常用的编辑工具,除非岗位技能中有明确要求,不然简历中无需列出说明。能够完成毕业论文,甚至发表论文或专利,已经说明office是过关的。
还看到过一些简历前后不关联、不呼应或者不合理的描述,比如项目经历和实习经历的时间段描述矛盾;熟悉VHDL,但所有项目都用Verilog;难度很大、很复杂的工程项目只做了3个月......不一一列举,希望能够重视细节。
5、分享实验室或者课题组的学术活动
硕士或者博士的应聘者,如果对他感兴趣,在最后我通常会请他分享一些专业学术活动。对于系统级的工程设计来说,工作中要与各种专业的设计师打交道,每天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需要解决,这要求我们对新知识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并且乐于与同事们分享点滴收获。在校期间,如果实验室有经常性的学术分享活动,你乐于参加,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有什么技术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能力,这种科研训练是非常宝贵的。每年各种专业学会举办如此多的会议,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分享、交流、碰撞。如果能够描述一两件趣事、收获,那是再好不过的加分项了,会在面试官心中留下特别的印象。
6、自己
最后想说的是,来参加面试的目的是希望被录用,而面试官与你交流的目的是确认是否能够录用你。所有谈话的核心在于展示“自己”,谈话结束给出的结论是“自己”是否符合岗位要求。碰到过几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大概是两类,一类是偏离招聘需求主题,简历里列了很多奖项和活动,学术类和非学术类对半分,过多强调组织贡献,技术贡献不多,对技术岗位来说,技术能力的比重更大。还有一类是不断强调导师或者实验室的“江湖地位”,有一位在韩国做过短期交换生的学生,提到不下五次韩国导师是IEEE Fellow,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多重要的地位,对自己所做的却支支吾吾。
最后,只要还在面试官的视线范围内,都还在面试中,所以应聘者离开时,请保持礼貌、大方、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