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净家大娃这两天细菌感染性感冒(交叉感染),“翅鞘”这味药味道确实不太好,一开始要按住灌药,也总闹的鸡飞狗跳,这两天给混在睡前奶粉里,小孩也是能发觉的,喝几口总是不喝了,一直没有太好的办法。
今晚喂药的时候问他,:“你是自己躺在床上喝奶粉,还是爸爸抱着你喝呀?”思考了一下,说:“躺喝”,咕咚咕咚的,一会儿还真全喝进去了。
上面的方法并非是锅净多聪明,是因为听说,人一但被人问了问题,即使嘴上不回答,头脑和内心中也会按照问题去想答案,然后人就会言行一致,只是我们大人会经过更多的思考后,有时候言(行)不由衷,小孩更单纯些而已。
回想一下最近,25个月的大娃说什么都总是说不要、不行、不好,不……;偶尔还跟你讨价还价。
赶紧去查阅了一些书籍和相关资料,《大西洋月刊》中一篇文章详细介绍说孩子2岁多点到3岁期间,会进入对什么事都说“不”的这个阶段,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建立自我意识,能区分出什么是别人想要的、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而且,他们还掌握了足够的语言能力,能主动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是这个阶段又让父母特别头疼,因为孩子们情感成熟度仍然欠缺,意识不到随心所欲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这件事是行不通的。跟他们讲道理,往往讲不通。
因此,这个阶段对父母的沟通技巧要求特别高——既要允许孩子说不、允许他们提出自己的主张,又要让他们听话。
那在这个阶段,应该怎么跟一个孩子沟通呢?
其实,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成年人来说,这种对话都像是一个谈判的过程,谈判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让对方觉得自己有一定的主动权。你要让对方认为,他们做某一个决定,并不是出于威慑,而是出于自愿的选择。
就喂药这个事,之前给他说不好好喝奶就像昨天一样,爸爸妈妈给你灌药啦,你是自己喝奶还是要灌药,自己选吧,25个月的孩子哪懂这些,换来的就是一句“不要”。
再举个例子,比如你需要带娃出门,但是他死活不想上车。这个时候你可以说,现在咱们必须得走了,不过当咱们到那边的时候,咱们有五分钟时间能来做点特别的事,你到时候想做点什么?
这样一说,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并不是被迫上车,而是为了能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主动选择上车。
不过,在做这种提议的时候,需要格外小心。你可不想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可以谈条件的。这里跟你分享一个流传很广的关于基辛格和尼克松总统的段子:尼克松总统用零食引诱他的宠物狗从椅子上跳下来,基辛格看到之后就说,你这是在告诉你的宠物狗,要想吃到零食就应该跳到椅子上。这种方式,反而是在鼓励你的宠物狗,做你不想让它做的行为。
那什么才是设置选项的正确姿势呢?
如果你想让孩子完成一件事,你可以让他/她选择做这件事的方式,而不是选择做与不做这两种结果。比如说,如果小朋友拒绝出门上车,那么你可以跟他说:现在咱们必须得走了,你想让我背着你上车?还是你想跟我赛跑上车?把上车的方式,变成一个选项。
再比如说,如果小朋友拒绝穿衣服,那么家长可以让他自己选择,到底要穿哪一件衣服。
要点在于,无论是上车还是穿衣服,这件事的结果都已经定了,不可选择。但是在过程中,你可以为孩子增加选项。
好,那到了这个地步,如果孩子还是拒绝怎么办呢?如何处理呢?
当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要尝试从想要达成的目标结果和细节转移到流程上。一种策略是回顾此前已经获得的进展:好,你现在可能觉得到此进展不下去了,不过我们来看看,到这为止咱们已经取得的进展条件,怎么样?我们目前的进展都有哪些?
另一种策略是回顾其他情景下的成功路径。
比如说,我看到其他人做成了某一件事,他们是怎么干成的,我们也这么做可不可以?
再或者说,真就遇到孩子不讲理,哭、闹,你又不能妥协的僵局,怎么把问题解决呢?
这个策略的重点在于:当出现最后通牒的情况时,一定要避免聚焦在结果上。如果给了对方最后通牒,你还不停地问,你可想好了?你就真的不同意了?那么对方大概率会说,没错,就这么着了。这点,无论是对于大人还是小朋友来说,都是如此。
转移焦点的一个作用是转移注意力,打破僵局。另一个作用,是它能帮你理解为什么对方会对谈判中的某些规则和限制感到不满。
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说不的时候就是在无理取闹。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其实是有他们的合理诉求的,只不过这个诉求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
有的时候,他们想要的可能并不是某件事的结果,而是父母的注意力,或者是一种掌控感。
再或者,他们可能跟所有三四岁的娃一样,只是在经历一个很正常的争取主动权的时期。
又或者,你对他们的期待可能本身就不合理,比如你不可能期待一个2岁的孩子主动跟别人分享他/她的玩具。
那你可能会想了,有很多时候孩子的需求就是不合理,怎么办?比如已经说好不能给他买玩具,但是看到了新玩具就是走不动路,哭闹着要买。这种情况,我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再过上一段时间,我也应该要面对。
这里的策略是:尝试跟孩子感同身受。你可以不满足他的要求,但是你可以安静地感受、接受他的情绪。
比如哭闹着要买玩具这种情况,一般家长要么对孩子进行安抚,要么对孩子进行指责。但是有没有想过,还有一种方式是告诉他,这个玩具不能买,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也很难过。不过我们之前已经说好了这个月只买一个玩具,对不对?还难过吗?还难过你就多哭一会,我抱着你哭。这就是一种跟孩子感同身受,而不是站在他们对立面的沟通方式。
好,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跟3岁孩子沟通的技巧。
《大西洋月刊》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如下几个建议:
第一,设置选项,让孩子掌控一定的主动权。
第二,在陷入僵局的时候,把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过程,重新理解对方的需求。
第三,与孩子感同身受,把情感需求和具体要求分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