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稳心山人
图/稳心山人
从西班牙的圣地亚哥朝圣之路回到阿姆斯特丹一个月以后,我特地跑到健身房做了一次身体测试,当看到我的体测报告的时候,体脂率那一栏的数字,可以说,深深地刺痛了我脆弱的心灵。肚腩,诚不我欺。
晚上回家打开朋友圈,看到牡蛎发了一条十分扎心的朋友圈:
“怎么突然感觉自己突然油腻了起来,岁月真是一把猪饲料啊……”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我,立刻在下面回道:
“别说了,都是法国之路惹的祸……”
“别说了,我要去健身……”
没过几分钟,泰迪万在评论里,又往我心口上重重地,插上了一刀:
“为啥我没变胖?”
很多人,出于好奇,在我走朝圣之路的前后,多多少少都问过我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去走这条朝圣之路?”
对于这个富有汪峰气息的问题,我的一般回答是:
“因为去西班牙旅游,所以顺便走走看。”
而富有装逼气息的文艺回答则是:
“因为想走,所以去走。”
有时候,我还会补充一句:
“因为我的内心一直在告诉我,我应该去走这条朝圣之路。”
当然,还有一个二逼回答:
“为了减肥!”
列位看官看到这里,且不要笑话小可,小可就是这样一个俗人,为五斗米发愁折腰,为两寸肚腩辗转反侧。出发前在看朝圣之路的游记的时候,不少前人都在文中极力渲染行程之艰苦,读之让人身临其境,有种苦中作乐之感。这般想来,朝圣必是一件艰难之事,风餐露宿之下,必然能够瘦下不少。想到此中关节,小可不禁觉得,此行减肥有望。
奈何小可当时,高兴之余,却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传播学里研究媒体效应的有限性的时候,总是会强调调节变量的存在。调节变量,表现在人身上,一言以蔽之,因人而异。这里的因人而异,又可以用两种情况来描述:一种情况指的是个人自身情况的差异;另一种可以指个人所处环境的差异。
然而,我却没有想到,我们这伙人都没有想到,这次朝圣之路,并没有成为我们的减肥之路,反而,成为了贴膘之路。从比亚法兰克·比耶尔索开始,我们这一路上,不是在觅食,就是在觅食的路上。
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对我来说,最触动心灵的一段台词无非是: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在加利西亚这片多雨的土地上,冬天的风景总是有种肃杀之感,道路两旁的农作物稀稀落落的,只有树林和牧草,沉默地目送着我们。这种肃杀,与梵高画笔下的荷兰冬天不同,并不是一种冰冷的肃杀,而是一种预示。雨水和泥土,时时刻刻都在告诉我们这群朝圣者:那些阳光的味道、土地的味道、季节的生机,随着一年中春天、夏天、秋天的流逝,都已经被大自然埋进了食材里面。这些食材,带着大自然的馈赠,静静地沉睡在超市的架子上,餐馆的厨房里,等待着饕餮的品尝。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朝圣者的缘故,这里的美食,总是有种质朴的感觉,精致,似乎与这里的美食无缘。从填满小土豆、白扁豆、萝卜、青菜、奶油、香肠的加利西亚菜汤(Caldo Gallego),到盛放在圆木盘上来自大西洋的富有嚼劲的章鱼(Pulpo);从分量充实的猪肉土豆炖青豆,到烤得鲜嫩多汁的肉排拼盘。这些热气腾腾的美食,在无数个夜晚,熨帖了无数朝圣者的胃,也带来了能量,还有脂肪。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我们又会选择买上一片厚实的加利西亚面包,抹上自己喜欢的酱,然后点上一杯咖啡加奶或者果汁,偶尔也会点上一片土豆饼或者牛角包,就这样,在肚腹的饱足感中,我们开始了一天新的旅程。旅途中,还有清爽的白葡萄酒,软糯的Queso,爽口的帕德龙辣椒(Pimientos de Padron),加上甜丝丝的各色点心,一天一天,为我的肚腩添砖加瓦。
“说好朝圣之路能减肥的呢?”在某家饭馆吃饭的某天晚上,喝着冰镇可乐的我,摸了摸肚子上明显的“游泳圈”,一脸无奈地对着这一路上带着我们到处觅食的牡蛎,有些煞风景地问出了这个问题。
“说好每天只花三十欧元的呢?”
“唉,他上次走的是原始之路,阿斯图里亚山区嘛,荒山野岭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基本都没啥吃的,选择少了,自然比较容易瘦。这次我们走的可是法国之路,朝圣之路所有路线里,商业化程度最高,也是开发最成熟的一条路线,自然,选择多了,诱惑多了,吃的东西就多了……”
“哎,说实话,出来吃好吃的,没毛病吧?”
“没毛病没毛病……”
“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这样说来也是,我们在法国之路上,支持我们走下去,走到庇护所最大的动力,其实不就是吃上一口好吃的么?话说回来,我们这群漂泊海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一部分寄托在与家人的联系上;一部分寄托在标注在农历上的传统节日上;更多的,其实啊,是寄托在来自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多种多样的美食上头,是寄托在家人亲手做出一饭一菜上头,是寄托在和亲人朋友一同吃过的佳肴上头……
下回预告:
第十章·梅利德的跨年夜
目录在此:
前言与连载目录